第470章 迷糊(第3/5頁)

而結束之後,回到了酒店,許鑫單獨又找張武聊了聊。

他明白了一些事。

也明白了光這宴會上的一幕,就能帶給他什麽樣的提升。

可對於張武的“你到底怎麽認識的”的問題,許鑫卻一臉茫然。

我哪知道啊。

????

可不管怎麽說吧。

按照張武的話來講……

“小許,你就照著這條路走就對了,現在先憑自己熬。等熬上去了,有了這份印象……那就等著踏雲吧。”

帶著張武的話,一肚子疑惑與不解的許鑫提著包,扛著行李,朝著宜昌殺了過去。

不管怎樣,先拍戲吧。

劇組都等那麽多天了。

……

5月份是山楂樹花期。

漫山遍野的花朵,在五一黃金周的喧囂之後,開的愈發繁盛。

光是看一眼,就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這個階段的花期,是最重要的時候,劇組的好多鏡頭都要在花期內全部完成。

真正的拍攝難點就在於,在這個花期之中的幾場戲,都是特別需要情緒的。

首先有一段老三和靜秋相互陪伴朝著青龍村走的戲份。

戲份的地點就安排河邊——山路——村口這三個景點。

河邊代表著城裏,山路則是隨著倆人的心態起伏而變化,村口則代表著倆人感情的“終點”,或者說“起始點”。

河邊的戲份其實沒啥難度,就是倆人一起坐渡船的景象。

靜秋坐船到對岸,發現老三來接她了,表現出那種羞澀的喜悅。

而山路的鏡頭,則是因為山路崎嶇,老三主動要拉著靜秋的手走路。但這種行為放在這個蒼白的年代無疑是很大膽的,所以靜秋拒絕了。而見招拆招的老三則幹脆折了一截樹枝,口中說著什麽“我真的是怕你摔倒才這樣的,你必須要相信革命友誼的純潔”之類的話語。

可最後,倆人的手在這截樹枝上越來越短,越來越短。

最後終於握在了一起。

而村口的那座石橋,他則用了一個閉環的敘事結構。

靜秋和老三的故事,是在這座石橋上,張隊長把靜秋領到了家裏居住開始,而倆人走過這段石橋的戲份,則是代表著“孤獨的靜秋”的結束,以及嶄新的開始。

許鑫在這段鏡頭裏面摻雜了多重的敘事隱喻。

比如老三接靜秋時,他本不應該出現在渡口,而是應該在村子裏。

可偏偏他來了。

所以,這裏的船只渡河時,方向其實是逆流的。

代表著逆流而上。

而整部電影裏,不管是遠近景的走路,還是各種蒼白背景之下的鮮花、荒蕪的山坡,雜草等等,都被許鑫賦予了各種意義上的隱喻。

船只從青龍村進入遠安時,是順流。

那同樣代表著回到了城裏的靜秋在母親和家庭的雙重因素影響下,必須要“隨波逐流”的人生。

又比如倆人互相拉著棍子再走的鏡頭裏,倆人的周邊景色也是從一開始的荒草叢生,慢慢的在老三的手開始往後挪的時候,背景裏會出現鮮花點點代表著他心裏的漣漪。

而靜秋那邊則是淩亂的繁花與雜草的點綴,表達著自己心情如同小兔亂撞一般七上八下。

因為是特殊年代的背景。

在加上許鑫的劇本裏,倆人並沒有突破情欲的底線。

所以沒法有什麽親吻,熱戀之類的甜蜜色彩的賦予後,他把一切的情感都做了含蓄的處理。

用他招牌的背景點綴,不同畫面的不同構成,把青年男女在懵懂好感到熱戀階段的一切表達的淋漓盡致。

誠然,這樣觀影會有門檻。

不是專業的影評人,或者喜歡研究電影的資深觀眾未見的會看的明白。

但他做這些也始終沒有偏離心裏那個“先拍好一個故事”的信條。

在他進行這些鏡頭語言的隱喻同時,表象也沒有落下。

普通的觀眾看,也不會有什麽門檻。

雖然……不敢說是雅俗共賞。

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首先拍明白一個故事前提下的細節填充與豐富。

這部《山楂樹》怎麽說呢……不算他的野心之作。

因為題材的緣故,他對自己的發揮評價是:留有余力。

劇本不足以支撐他心中那潑墨揮毫的奔流色彩。

不過……很奇怪。

這種與大開大合截然相反,一點點精雕細琢的樂趣竟然也不少。

況且,他還有一個配合高度默契的夥伴。

“一菲,一會兒大家都擠到船上,你知道該怎麽表現吧?”

“emmmm……”

劉一菲想了想,冒出來了一句:

“彈一閃?”

“……???”

許鑫一愣:

“什麽玩意?”

顯然,他壓根不知道對方說的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