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舌尖!舌尖!(第4/5頁)

而他的回復也很有趣:

“手快有,手慢無的道理你不懂?”

“【圖片】啦啦啦啦,上方中方下方,各一斤。我買到啦!”

“牢記要點,同學們,油炒火腿丁,米飯要剛蒸出來的,放到鍋裏炒的油汪汪的撒上蔥花最後用手團著吃!最好是土灶!——來自諾鄧人的善意提醒。”

“你這算什麽?你去淘寶現在看看,本身諾鄧火腿就不出名,那些淘寶都是小店,基本都斷貨了。”

“我有預感,諾鄧火腿要漲價了。”

看著這些留言,許鑫忍不住笑出了聲:

“賣斷貨了?”

“嗯……大家看來都很喜歡這集的拍攝方式。很認可這些以前或許從來沒聽過的食物……哈哈,諾鄧火腿要漲價啦。”

許鑫無言。

只是滿眼笑意。

這才第一集而已。

……

5月15號一早,許鑫所在的《舌尖》群裏,熱熱鬧鬧就是幾百條消息。

雖然如果單以收視率而言,《舌尖》其實收視率連1都沒破,相當一般。可它的口碑卻非常好。

哪怕豆瓣評分現在還沒有解鎖。

可光從微博上那些觀眾的只言片語,其實就能看出來,他們很喜歡這個節目。

對於制作組而言,觀眾的喜愛,其實就已經勝過一切了。

並且……

楊蜜預言家實錘。

就在15號上午,淘寶上面,無論是柳州酸筍,還是嘉魚粉藕,亦或者是諾鄧火腿的搜索指數都開始直線上升。

諾鄧火腿的價格已經從昨天的28.9變成了今天的35了。

但上架後依舊被一掃而空……

唯一吃虧的是查幹湖的魚。

這冬天剛過……他們想買都沒地方買去。

可不管怎麽說,《舌尖》這部紀錄片,在網上得到了一個最樸實,但卻對所有人而言最至高的贊美:

“好看。”

15號晚22點40。

在周一給了面子的9點首播後,《舌尖》的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在22點40分這個邪惡時間放映。

口碑好麽?

參差不齊。

“大批量”的觀眾開始抨擊央視:你們為什麽要在這種時間放這種片子!?

你們的“尺度”呢!

你們的“良心”呢!

真的不會痛嗎!

你知道大半夜啥吃的也沒有,只能煮泡面看你們節目,順帶吃了些家裏的諸如鄉巴佬雞蛋、剩菜剩飯、或者幹噎饅頭當成黃饃饃的時候有多難受嗎!?

而帶著這種“抨擊”,22點40分播放的《舌尖》,收視率最高點,來到了0.94。

這消息讓整個《魅力紀錄》欄目組都興奮了起來。

兩集!

0.94

破1……是不是不遠了!?

16號。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

最高收視率:1.07

時隔9年,在03年的薩斯專題紀錄片之後,終於,第二部收視率破1的央視紀錄片,誕生了。

但《舌尖》的意義不止於此。

它更像是一種風潮。

以總導演許鑫為首的超過130人的團隊,用他們兩年多的誠意,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非主流”的美食紀錄片風潮!

諾鄧火腿、陜北黃饃饃、蘭州牛肉面、建水豆腐、AH毛豆腐這些一個一個出現在紀錄片裏的食物,就像是一種縮影,讓人們真正從這些對於當地人而言稀松平常的食物裏,了解到了“吃”這個字,對於整個華夏民族的意義。

而要說帶給許鑫感觸最深的,其實是家門口的早餐鋪子。

這麽多年,因為史家胡同這邊地段的緣故,其實住的人並不多。

家門口的早餐鋪子往往上午九十點鐘了,都還有早飯。

一碗豆腐腦,一張糖油餅,吃的也算是舒服。

可是……從《轉化的靈感》這一期播完,楊大林一大早摸著腦袋滿眼疑惑的走回來的。

“稀罕了嘿,今天的豆腐腦竟然賣沒了。竟然排隊……”

而正看著72小時後剛剛解鎖的豆瓣《舌尖》評分,評價的楊蜜隨口來了句:

“可能都是被《舌尖》鬧的吧?”

“不知道,反正今天沒買到豆腐腦,就買了點粥……小許,喝粥行嗎?”

許鑫沒應聲,而是捂著電話對嶽父豎起了大拇指。

意思是:行。

見狀,楊大林好奇的問道:

“給誰打電話呢?”

“央視,午間新聞。”

楊蜜隨口來了句:

“要采訪他。”

話音落,就聽見許鑫那邊說道:

“沒問題,今天下午是吧?好,我準時到……需要我準備什麽稿子之類的麽?……嗯,好。行,羅主任,我知道了……嗯嗯,再見。”

電話掛斷,楊蜜問道:

“怎麽說的?”

就見許鑫摸了摸腦袋上剛剪不久的發茬,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