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感覺消防生活,苦嗎?”

“不苦,都習慣了。”

“每逢災害發生,你們就得出動,會害怕嗎?”

“怕,每次哪裏下暴雨,天特別幹,清明,春節,都會怕,怕洪災,怕著火,不過真的發生了,要去救援了,就不會怕了。”

“作為特勤隊,平時經常這樣出外支援災情救援嗎?”

“這是難免的,一些中隊沒有特勤車輛和裝備,有些特殊情況,只能我們去,不過這是我們的榮耀,我很自豪能在特勤服役。”

“聽說這次地震,你們去了漢旺,也去了北川。

“救援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危險,你們有給家裏留遺書嗎?”

“遺書一直都有的,消防平時就有留遺書的傳統。”

“你有嗎?”

“以前沒有,我們有個戰友前一陣犧牲了,就有了。”

“犧牲了?是你們中隊的戰友嗎?”

“對,四月的一場火災……我們很想他。”

這個問題,采訪到了內心情感比較豐富的葉加洪,他低沉的語氣,讓任記者長呼了兩口氣。

於是,換了個人采訪。

“……你覺得你們在漢旺和北川地震救援中,是否利用了你們平時所學的技能?”

“……”

任記者大都找老兵和幹部采訪,因為他們說話穩重一些,問問題時,雖提到了北川,但作為一個成熟的記者,即避開了唐家山的情況,但以後如果報道到這支關於唐家山的消防部隊,他們這則報道,也詳細記錄了大家當時的心理狀態。

但問到這個對中隊還挺關鍵的問題,好死不死地問到了講話不太上台面的趙金成。

他感覺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於是直接沉默了。

好在,這是采集素材,不是直播。

曹毅重新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是肯定的,但還遠遠不夠,受限於路況和時間的緊迫,前期,我們的很多裝備沒有進來,非常遺憾。

但是我們下一步的訓練計劃,就是力求更好地克服這些問題,充分發揮我們部隊的戰鬥力,不讓遺憾重演。”

任記者滿意地繼續采訪了,接下來問的,大多是一些關於生活方面的問題。

救援結束,采訪也結束。

把中隊的錄像備份給了任記者以後,她說想跟台裏匯報,申請做一個消防的專題。

今年抗震,14萬解放軍武警部隊前後進了災區,消防一萬三千多人,剛好十分之一,且在救災中發揮了更具專業性的重要作用。

消防部隊的級別不高,左右不過是個正軍級單位,在這個時代,於頂層媒體的出鏡頻率也並不多,大多都是出現在省級媒體及以下,針對一些災害事件的訪問。

他們,應該被更多人銘記。

但這樣一群值得被銘記的人,此刻,卻只想著趕緊去樂旺鎮那邊看看。

一聲令下,戰士們匆匆把災民安置上車,繼續出發。

任記者帶著攝影,在路邊,拍下了最後一個匆匆遠去的消防車鏡頭。

“這是一支與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系最緊的部隊,他們是卓越的軍人。”

她對著收音話筒,這樣說道。

……

回去的路上,雨,已經漸漸停了。

“謝謝你們咯!”

“謝謝,謝謝!”

簡短的幾句謝謝,老百姓們下了車。

車上,老百姓們還是有一些抱怨的,因為他們被困好久了,但一直在冷風裏待了七八個小時,救援的人才來。

大家問他們有沒有報警,他們說沒有手機,村裏也沒兩個有手機的,都早走了,但是他們說,叫別人出去鎮上喊人了。

這話,把大家整得挺無語。

這都啥年代了,居然還有依靠這麽粗曠的聯系方式呼叫救援的村落。

救援的也不是神仙啊,又不是通曉萬物。

戰士們只能好言好語地跟他們解釋,下回遇到這事,不要去鄉裏鎮裏喊人幫忙,直接叫人找有手機的打119。

去鎮裏喊人,鎮裏的人聽說了,還不是得找119,而且他們不曉得情況,更難準確報警。

一路上,大家都在給他們普及自救知識。

方淮少有地沒插話。

整個救援,從觀察,準備到施救,13名被困人員,兩小時,全部救出。

如果不是因為記者采訪,或許時間會更短。

他卻不太滿意,坐在車上,思考著類似的事,應該怎樣再次縮短時間,創造一個“特勤速度”。

是不是可以創造條件,兩組同時救援?

三組呢?

奈何,這支精英部隊,沒有經過太多的橫渡救援的專業培訓,他今天能信得過,能在記者面前展現速度的,只有何志軍一人。

大家的體能和技能優勢是有的,一些科目要想練起來,也不是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