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唯一時機(第2/3頁)

說到這,他沒有再說下去。

王帳裏的眾人,包括太子和公主塔娜在內,都是一臉死灰。

雁門軍跟天元、契丹兩軍,已經在鳳鳴山交戰多日,可雁門軍連關城都沒能攻下,現在要他們在兩天之內突破鳳鳴山,這有可能嗎?

......

白風口關城前,趙寧跟趙北望、王柔花、楊佳妮等人站在一起,面對已經開始激戰的城頭,準備好了親自上陣,傾力一搏。

這些時日,雁門軍收獲的成長不小。

從自視甚高,不將北胡軍隊放在眼裏,認為兩軍但凡交戰,對方就必敗無疑,到先鋒一戰後,全軍意識到北胡軍隊的強悍,收起輕視之心。

從攻打北胡軍隊第二道防線,兀一上陣就死傷慘重,在對方兇狠的戰力面前,被打得暈頭轉向、緊張慌亂、死傷慘重,全然忘了平日裏的訓練內容;

到眾將士漸漸適應關城血戰的慘烈環境,一點點找回自己固有的戰法節奏,雁門軍用了多日時間,付出了慘烈代價,收獲了慘痛教訓。

雁門軍在以戰代練,北胡軍同樣如此。

草原軍隊從來不善步戰,也幾乎不存在步戰,而南征大齊是天元王庭既定大計,往後多的是需要攻城拔寨的時候。

既然有這個方針計劃,天元軍在過去幾年裏,就已經開始訓練戰士的步戰能力,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天元軍在此戰之中,並未表現出太多不適應。

但一方面,因為時間關系,天元軍訓練步戰的戰士只是一部分,數量並不是太多,戰法說不上很嫻熟。

這也是天元王庭,原本決定在兩年之後,再跟大齊國戰的原因之一,他們需要更多世間,來讓更多戰士通曉步戰之法。

另一方面,一群向來只知道馬上作戰的草原將領、草原戰士,陡然間開始嘗試步戰訓練,在沒有中原步戰將領幫助的情況下,不得其門而入,只知皮毛不識精義,是必然會出現的情況。

天元部族橫掃漠北建立王庭,也就在前幾年。

這幾年他們忙著控制、同化契丹部跟女真部,真正訓練戰士步戰的精力其實很有限。

綜合來看,部分天元軍戰士,雖然已經訓練了步戰,但所知有限,步戰能力有限,各種戰法更是知道的有限。

他們這幾日能守住關城,靠得是百戰練就的戰士素質,是本身修行者眾多的優勢,是關城給他們提供的天然地利。

城池攻防,守城方天然占據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以戰代練,提升北胡軍隊的步戰水平,無疑是難得的良機。

故而鳳鳴山這一戰,在察拉罕的安排中,也是讓草原戰士適應城池攻防戰的絕佳戰場。

草原戰士要真正精通步戰,必須要通過跟中原步軍實戰,在血火之中向敵人學習。

如果此戰能勝,可以俘虜一批雁門軍將校,在往後幫助他們訓練戰士步戰之法,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所以察拉罕在此戰之中,才一直想著要尋找時機反攻。僅僅打退雁門軍,沒有大敗雁門軍,是無法俘虜大量雁門軍將校的。

察拉罕想借守關的優勢,來彌補北胡軍不善步戰的缺陷,達到消耗雁門軍有生力量,打擊雁門軍士氣的目的,並尋找一追定音、大獲全勝的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說,鳳鳴山的兩軍交鋒,勝敗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將士誰率先獲得大幅度成長。

又或者說,雁門軍將士要在傷亡到達一定程度,引起軍力大損、士氣崩潰之前,從新卒成長為老卒,搶在北胡軍的反攻之機出現前奪下鳳鳴山。

這段時間中,趙寧沒有聯合楊佳妮,率領兩家高手直接進攻關城,而是用射雕策應雁門軍作戰,原因就在於此!

察拉罕惱恨趙寧,多番努力想要除掉趙寧這個禍害,為此不惜冒著折損許多高手的風險,根結也在於此!

今日,趙寧已經成就元神境,白風口前的雁門軍各部,業已結束一輪完整的血戰歷練。

其間因為趙寧的策應,各部傷亡並不是很大,在戰損與成長的相互關系上,眼下白風口前的雁門軍,可以說是處在最恰當的節點上。

而飛鷹山、黑石谷前的雁門軍,情況就不一樣。

一則是攻打關城時,沒有趙寧這種反常存在的照料,二則因為飛鷹山、黑石谷地形的關系,大軍傷亡過快過多,各部輪換迅速,堅持戰鬥的時間短,將士成長空間小。

到了現在,這兩個地方的雁門軍,死傷慘重,士氣低迷,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境地。

如若安思明今日作戰不利,不能取得突破性戰果,那麽北胡軍的反攻時機就會立馬到來!

一言以蔽之,今日,就是雁門軍從白風口取得突破,撕裂北胡軍第二道防線,最好也是最後的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