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四章 大丈夫真豪傑(1)(第2/3頁)

“是以兩軍交戰之際,所有部曲無需考慮太多,戰法就一條,一直向前沖殺,沖散對方陣型,直至西河城下!”

對於一群雜兵來說,戰法當然是越簡單越好,什麽兩翼迂回、中間突破,什麽遊弋側擊、分割包圍,都是自取滅亡。

趙寧接著道:“到了西河城下,大軍分作兩部,一部分包圍城池,為後續攻城做準備;一部分向兩翼分開,奪回大小軍堡跟河面戰船,讓西河城裏的北胡將士,成為一支孤軍。

“屆時具體如何行動,聽本將軍令即可。”

軍令說完,趙寧再度環顧諸將,“誰有疑義?”

在場的義軍將領,無論是綠林豪傑,還是地方大族,有沒有熟讀兵法,都沒有大規模作戰經驗,自然唯趙寧馬首是瞻,他說什麽就是什麽。

李奎、王興成兩位防禦使,卻對趙寧這份軍令有自己的思考,其中王興成雖然眼神數變,但沒有說話,滿臉虬髯的李奎卻是個直性子,當即道:

“如果趙將軍不問,軍中大事自然由主帥一言而決,我等絕對不敢有異議,但既然趙將軍問起,末將便有話直說了。

“趙將軍,末將跟王防禦使麾下的將士,都是訓練有素、軍備齊全的皇朝王師,相比之於義軍戰力更強,理應承擔先鋒位置!”

他這話說完,王興成臉色微微一變。

耿安國原本對自己只能呆在大軍尾部的處境頗為不甘,想要請命去擔任先鋒,平心而論,他覺得兩度擊敗官軍進犯的梁山營,戰力比防禦使的軍隊只強不弱。

但聽李奎說什麽“軍中大事自然由主帥一言而決”,便忍住了到了嘴邊的話,他不是皇朝正規軍的將領,不知道軍中規矩,很怕觸犯軍法,只能謹言慎行。

魏無羨、宋明等王極境修行者,也都看向趙寧,眼中有不解之色,等著趙寧解答疑惑。朝廷的正規軍,戰力的確應該要強一些,在此時應該承擔重要位置。

趙寧知道眾人的想法,也知道該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作為大齊皇朝的臣子,他之前做的一些事,是不能拿到明面上來說的。

稍作沉吟,趙寧心中便已有了主意,正色道:

“從古至今,每逢開朝立國之時,天下豪傑不是在軍中就是在朝中,正因為有他們齊心協力、各展所能,太祖才能堪平亂世,建功立業,雄視八方。

“但到了太平時節,尤其是天下承平日久的時候,真豪傑大丈夫往往是在民間,而不是在官場。所以每逢亂世,總是英雄出草莽。”

此言一出,眾人都是一陣愕然,顯然趙寧話裏的道理,他們之前沒有思考過。

魏無羨陷入沉思,耿安國等義軍將領,不自覺挺了挺胸膛,而宋明跟李奎、王興成等人,則是頗有些惱羞成怒的意思。

趙寧這是貶低了他們。

趙寧沒有說太多,這時候解答這個論斷的背後原因,只會觸怒宋明、李奎、王興成等朝廷人員,因為真相確實會傷害他們的感情。

無論什麽朝代,一旦承平日久,身居高位的,都是善於鉆營之輩,真正有操作有血性有才能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或者是為了加官進爵,放棄了原則。

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例如大一統的皇朝內,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介入,這個封閉的環境只會越來越混亂,越來越腐朽。

從國家吏治的角度說,就是貪官汙吏會越來越多,百姓處境會越來越不堪。

無論開朝立國之際,君王是如何雄才大略,官將是如何公正奮勇,仁人志士是如何為國為民,只要世道承平,一切都會回到現實上來。

大家逐利的本性,會驅使大家把正義道德、禮義堅守拋在一邊,變得利益至上。利益,個人利益,總是這天下最實在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世家子弟懈怠自滿,寒門官員欺上瞞下,一個沉迷享樂紙醉金迷,一個為了往上攀爬不擇手段,哪裏還會有多少真豪傑大丈夫?

如果大家都像開朝立國時那樣,有信念有追求有道德有理想,甘願為了國家未來拋頭顱灑熱血,不顧個人富貴榮辱身家性命,大齊歷代皇帝,包括宋治在內,挑起文武之爭、分化世家力量,不惜縱容土地兼並,讓無數平民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扶持寒門崛起的策略,又怎麽會成功?

國戰開啟,亂世來了,這個天下才需要英雄豪傑。

國家危亡,社稷垂危,萬民受苦,這天下才有英雄豪傑的大展拳腳、施展抱負的舞台。

面對眾人迷茫無知,而又惱羞成怒的目光,趙寧只是報以一聲意味難言的嘆息:

“此戰勝負的幹系,本將自會一力承擔。相信戰爭的結果,會解答你們心中的困惑。現在,各部依令行事,誰敢懈怠半分,本將軍法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