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二章 戰爭的目的(第2/2頁)

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金光教死不認賬,找各種理由搪塞、推卸責任,而後聚集修行者自保,甚至調集藩鎮大軍歸來,在各地捕殺一品樓、長河船行;

第二部 分,就是金光教應對得當。

如果金光教的應對之舉,屬於第一部 分,那麽一品樓、長河船行將會敢在藩鎮大軍歸來之前,繼續掃蕩各地教壇,而後及時抽身、潛伏。

如果金光教的應對之舉屬於第二部 分,一品樓、長河船行就會變中止行動為終止行動,一段時間內不再進攻金光教教壇。

趙寧希望的,是金光教的應對屬於第二部 分。

這是必然的。

一品樓、長河船行真要跟金光教全面開戰,前期出其不意的偷襲優勢已經沒有,在對方有準備有應對的情況下,只能是強攻強打。

如此一來,傷亡會大增不說,戰果還不一定有保障,而一旦軍中高手強者率先返回,一品樓、長河船行處境擔憂。

一品樓、長河船行畢竟只是隱秘力量,論正面作戰能力,何能跟大軍相比?

此外,中原不是河北河東,這裏是敵境,在敵境作戰,能得到的支援少,轉圜余地小,困難多風險大,一旦失利後果嚴重。

再次,一旦雙方在各地展開激戰,陷入拉鋸,中原四鎮必然被拖入混亂泥潭,州縣都會跟著動蕩不安,到時候最吃虧最受苦的,還是平民百姓。

眼下朝廷大軍還未出動,王師不能平定動蕩,占領州縣重建秩序。

中原一亂,魏氏、楊氏必然插手其中,等到他們的高手強者入場,戰局更難迅速有個結果不說,動蕩亂象還會擴大,那中原百姓就真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故而趙寧發動這場針對金光教教壇戰爭的目的,不是尋求滅了對方。

他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讓百姓意識到金光教的虛偽,毀掉他們對金光神的信仰,為後續一品樓、長河船行的人手,暗中傳播新思想新學說奠定基礎。

金光教教壇主動認錯放糧的州縣,百姓可能信仰不變,但在金光教教壇被一品樓、長河船行修行者攻破的地方,其信徒與百姓不可能還擁護他們。

一品樓、長河船行在這些地方隱秘傳播新思想新學說,進行思想啟蒙運動的前期準備,會比較順利。

這就相當於在敵境中有了自己人,往敵人的身軀裏刺進了一把刀子。

至於前面那些州縣,明眼人跟聰明人多少都能看出金光教的偽善,神教這層虛偽的面紗只要被撕過一次,裂口就會存在於那裏,真容時時都可窺見一二,往後趙寧要順著這道口子,把神教的面目、身軀都撕碎就會容易很多。

王師到來的時候,獲得百姓支持會簡單不少。

第二個目的,則是為了讓金光教收斂言行,約束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樣為了斂財不擇手段,把如姜葭嬸嬸家這樣的人逼上困境、絕路,讓中原四鎮的百姓少受一些苦難。

說到底,有秩序的剝削跟無秩序的掠奪,有本質區別,百姓的處境也截然不同。前者是溫水煮青蛙慢慢吸血,後者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朝廷王師還沒到,趙寧暫時無法讓這裏的百姓,立馬進入新秩序新世界,但要他就因為這個原因,完全無視百姓的苦難,什麽也不做,他辦不到。

他必須盡最大努力,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在維持舊有秩序的基礎上,改善舊有環境。

總而言之,趙寧在發動這場戰爭之初,就沒想過在眼下這個時刻,僅憑一品樓、長河船行的修行者,就把有張京四鎮大軍作為援手的金光教輕易滅掉。

現在,聽罷方墨淵的稟報,趙寧知道,他的兩個目的已是基本達到。

“希望金光教真如殿下所想,能夠約束教眾謹言慎行,不再禍害黎民百姓,都不需要他們堅持多長時間,只要持續到大軍到來即可。”方墨淵由衷感慨。

趙寧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已是錯謬,你竟然把希望寄托在敵人身上,這豈非大錯特錯?

“是不是這段時間四處奔波過於勞碌,疲憊之下腦子不甚清醒了?要是這樣,那就休息幾日。”

方墨淵張口無言,很是慚愧。

趙寧道:“金光教想不想做願不願做,他們都得做,因為我們會監督他們。

“若是他們還敢不收斂言行,繼續禍害百姓,之後再被一品樓、長河船行的人抓住把柄,那他們就活該失去百姓擁護,徹底丟失生存根基。”

方墨淵立馬抱拳:“屬下領命!”

他會傳達趙寧讓一品樓、長河船行在暗處盯住金光教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