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四章 魏氏秦國(上)

長安。

如今的長安成,已經不是大齊西京,自從魏氏占據關中,長安就變成了鳳翔軍首府,而後朝廷加封魏崇山為秦州郡王,長安便成了魏崇山的王城。

在吞並漢中之後,魏崇山上表朝廷,請求大晉封他為秦王,趙北望沒有同意,他便自己給自己加封了秦王的頭銜,麾下群臣皆得以加官進爵。

在魏崇山自封為秦王之後,已經吞並楚地的楊延廣自封為吳王,算是與大晉王朝撕破臉皮,完全走上了列土封疆的道路,坐視了割據自立之實。

嶺南兩廣之地的劉牧之,欲求朝廷封官不得,先是自己白自己為嶺南節度使,在魏崇山、楊延廣自封為王後,也給自己安上了嶺南王的頭銜。

時至今日,魏氏、楊氏各自的大業根基皆已穩固,治下之土成了自家王國,治下之民俱為王國子民,軍心民心無不收拾停當,霸業既成,只待逐鹿中原,問鼎天下。

是日,魏崇山、魏無羨、孫康、蔣飛燕等人齊聚王宮,商議中原之事。

中原四鎮風波鬧得人盡皆知,各種消息都有探子傳回長安,秦王國上下皆知此乃大晉皇朝手筆。既然大晉朝廷已經率先進入中原,他們沒道理落後。

“河北河東剛剛穩定下來,孤原本以為趙氏會鞏固基礎,讓內部徹底平順下來,才會尋求向中原用兵,沒想到他們動作這麽快,竟然趕在秋日之前就已出動。”

魏崇山摸著下巴,看著眾人,“事到如今,諸位有何應對之法?”

孫康見魏無羨沒有急著開口的意思,正要說出自己的見解,蔣飛燕已是率先開口:

“中原地大物博人丁眾多,得到中原不僅能極大擴充實力,徹底甩開與其他諸侯的距離,擁有雄視天下的資格,且進可攻退可守,四向用兵的主動權盡在掌握,對北面可以將趙氏封鎖在河北河東之地,對南面能夠讓楊氏北渡不了淮河,可謂是占盡大勢。

“自古以來,以關中為基業者,一旦東出潼關成功,大軍取得中原,皆能成就一番大業,故而得到中原,便相當於得了天下!

“臣以為,趙氏已然占得先機,秦國應當聚集舉國之力,立即發兵中原,絕不能讓趙氏在中原取得大勢!”

秦國,秦王國之意,如今魏崇山乃秦王,與眾人君臣名分早就定下。

——這便是諸侯。

魏崇山撫著胡須點頭,蔣飛燕這番話說得入情入理,他很是贊同。

孫康不滿地看了蔣飛燕一眼,對後者搶在自己前面說話不甚開心,論修為他是王極境中期,論地位他官職也比對方高,怎麽都該是他先發言。

蔣飛燕之所以敢搶先,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蔣飛燕雖然還沒到王極境中期,但蔣氏家大業大,族人勢力非同凡響,於過往戰爭中屢立大功,在秦國影響力不俗,儼然要成為秦國第二大氏族。

而孫氏在國戰中損失慘重,現在又沒有多少出類拔萃的子弟,算得上是靠得他獨自支撐,真論整體力量,孫氏不如蔣氏。

另一方面,蔣氏根基在中原汴梁,眼下雖然舉族遷徙到了關中,畢竟是客人,只有打回中原汴梁,才能重拾完整蔣氏傳承,祭奠祖墳告慰先人。

——祖墳在敵人手裏算怎麽回事?這種情況世家萬不能忍。

且蔣氏在汴梁根基深厚,一旦秦國大軍東出,蔣氏靠之前的影響力與人脈關系,可以對大軍提供很大幫助,再立非凡軍功,那就能坐實秦國第二氏族之位。

“大軍平定蜀中不久,還未完全趕回,更未休養生息,且秦國近來連年征戰,糧秣不足,今年秋糧還未收上來,此時貿然發兵,多有不妥之處。”

孫康提出了與蔣飛燕之言向左意見。

反對蔣飛燕,既是表達對後者搶先發言的不滿,也是為了彰顯自身存在感,魏崇山若是采納了他的意見,今日便算是壓了蔣飛燕一頭。

今日壓一頭,明日壓一頭,久而久之,他就徹底壓制住了蔣飛燕——雖然在廟堂之上,他本身的地位就高過對方,奈何對方就想靠著家族之勢挑戰他。

要保住自身地位,就得時時爭鬥,片刻松懈不得。

“依孫將軍之見,秦國該當如何?”魏崇山承認孫康說得話有道理,但並沒有表達自己認可與不認可的態度。

孫康道:“大軍出動事關重大,而勝負往往在於一線,所以失之毫厘謬以千裏。臣以為,此時派遣修行者進入中原,與趙氏相爭破壞趙氏圖謀即可,大軍還得徐徐圖之。”

魏崇山微微頷首:“此乃老成之言。”

蔣飛燕不悅地瞥了孫康一眼,知道對方是跟自己作對,心裏很是憤懣。

秦國大軍征伐蜀中,並沒有派遣太多兵馬,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支偏師,主要還是靠國中王極境高手拿下劍門,後面的戰鬥並不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