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零章 兩難(上)

“我現在很想去一趟河北。”站在趙寧身邊的楊佳妮,看著一支支隊伍從面前經過,略顯突兀地說了這麽一句話。

趙寧呵呵一笑:“想去便去,我總不會攔你。”

楊佳妮轉頭瞅了趙寧一眼:“你就如此確定,我去了河北不會鬧事。”

“當然。”

“你倒是對我挺有信心。”

“我是對大晉的事業很有信心。”

楊佳妮沉默下來。

她想去河北,是打算去看一看彼處的世道風貌。

趙寧眼下在徐州做的事,一方面讓她感受到了濃烈的危機。

一夜之間,趙寧就能凝聚這麽多平民百姓的力量,讓對方甘願化身為戰士,為了大晉皇朝的目標而戰,那麽可以想象,一旦時間稍微長些,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會成為大晉戰士,他們可以爆發出來的力量堪稱無與倫比。

此時此刻,面對趙寧高超的行事方法、鐵一般的事實,楊佳妮幾乎已經確認,她之前反駁趙寧的那些話,太過想當然了。

另一方面,楊佳妮並不反感平民百姓,為了掀翻壓迫剝削奮軀而戰,恰恰相反,因為有起碼的善惡觀與是非觀,她頗為認同這種行為。

哪個正經人,願意看到達官顯貴相互勾結,肆意欺壓平民魚肉百姓呢?哪個正經人不想看到世間多一些善良美好?

“也不是所有的達官顯貴,都是罪行累累之輩,鄉紳教化鄉裏,地主保障地方耕種與糧食,很多人都有些造福桑梓的功勞。

“那些中小地主,其實有很多都是勤勤懇懇之輩。

“他們的家產是世代辛勞累積的,農忙時自己參與勞作,與自家佃戶相處得頗為融洽,雙方並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反而相互依存。”

楊佳妮忽然開口,眼神認真。

趙寧並沒有接話,一笑置之。

彼此之間沒有繼續交流。

道不同不相為謀,話不投機半句多。

趙寧從沒有認為所有地主大戶都該死,相反,大晉朝廷善待造福桑梓之人,也不會去戕害不曾魚肉鄉裏的大戶。

現在大晉的官員,都是傳統士子出身。

但天下不該有地主,也不該有佃戶,這是趙氏認為最大的道理。按照幹將的話說,生產資料得掌握在百姓手裏,勞動成果得用之於民。

強者不能剝削弱者,哪怕弱者認為那不是剝削;國家更不能剝削國人,哪怕國人心甘情願。

這跟“人是自由的,但沒有賣身為奴,放棄自己作為人的權利的自由”,是一個道理。

趙寧之所以沒有反駁楊佳妮,是因為不必反駁。若是楊佳妮連這點認知都不能保持,她也就沒法繼續為吳國而戰。因為那是不義之戰。

人不能認為自己是錯的,在做錯事。

人得認為道理掌握在自己手裏。

隊伍盡數離開,徐州城外空曠下來的時候,扈紅練來問趙寧,是不是要拆除那些棚子,趙寧的回答是不必拆也不能拆,理由只有一個:

日後可能還用得著。

楊佳妮聽出了趙寧的意思。

這是說吳國大軍把烽煙燒到武寧,維護庶族地主、寒門權貴的利益時,可能會造就大批流民。留著這些棚子,至少可以讓再度淪為難民的百姓,有個遮風擋雨之所。

楊佳妮眼簾低垂,心裏很是不痛快。

她不相信,吳國占據武寧後,會把原本美好的世界擊碎。

趙寧能讓武寧的百姓重建家園、安居樂業,吳國不能保持這種狀態也就算了,憑什麽還會讓百姓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也小覷吳國,太侮辱人了!

楊佳妮沒有反駁趙寧,雖然她很想。

她已經暗暗下定決心,等到吳國占據武寧時,一定會嚴肅軍紀,嚴格要求官吏做好撫民之事,好讓趙寧意識到自己錯看了楊氏。

趙寧眼角余光瞥見了楊佳妮的面容,雖然對方神色不明顯,但以他對楊佳妮的了解,自然能夠推測出對方心中所想。

這讓他嘴角浮現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如果楊氏大軍真能做到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楊氏的官吏能好生撫民,讓百姓的日子好過些,那他一定會很高興。

他不想看到本本分分、質樸善良的百姓受苦受難,那是不公平的,更不想自己離開後,他們又成為道旁餓殍、路邊白骨。

看了看四周,打算進城,完成收尾事宜的趙寧,注意到長興商號的人聚集在一起,遲遲沒有離去。

薛長興搓著手遠遠望著他,想靠近又不敢,方小翠把嘴唇咬得紙白,看他的目光既充滿崇敬,又不無哀怨,還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畏懼,這種畏懼讓彼此間平生幾分疏離、陌生。

趙寧走了過去,笑著對方小翠道:“怎麽用這種目光看我,難不成還想裝作不認識我了,亦或是覺得我跟之前不是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