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四章 會晤

旬日後,吳國大軍兵臨徐州城下。

第一批陸續抵達的十萬兵馬,並沒有貿然攻城,而是選擇在城外紮下營寨,並且把營墻建造得格外堅固,壁壘森嚴。

一應兵馬,沒有嘗試遊掠四方、控制周邊,而是擺出了防禦陣型,緊緊護衛在大營內外,保持著隨時可以應對突發狀況的態勢。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趙寧還在徐州不曾離開。

翌日,吳王楊延廣帶著大量吳國高手,親自到了徐州城外大營。這不是坐鎮中樞協調各方的位置,而是把自己用作了先鋒。

很顯然,這也是因為趙寧仍在徐州城。

這些時日,趙寧緊鑼密鼓在武寧進行的各種動作,楊延廣是一清二楚,摸不準對方的用意,心中對趙氏大晉的防備日盛一日。

故而,雖然楊佳妮告訴他趙寧不會久留徐州,但他仍需親自確認。

親自來到陣前,楊延廣倒是不擔心趙寧取他人頭,除了有楊佳妮和眾高手護衛,還有他自身境界提升,使得自信增強的原因。

在成就一方霸業後,楊延廣順勢晉級王極境初期。

雖然耗盡了氣運機緣,此生若沒有意外很難再有寸進,但對他而言,沙場拼殺犯不著自己沖鋒陷陣,這個境界已是夠用。

既然來了徐州,楊延廣不可避免跟趙寧見了一面。

這既是楊延廣的意願,也是趙寧的意思,只不過後者提出的雙方見面地點,出乎楊延廣預料——趙寧選擇孤身來吳營。

在楊佳妮告訴眾人趙寧的這個決定後,楊延廣跟吳國群臣無不驚詫,有人佩服趙寧的大氣與膽量,有人惱怒於趙寧不把吳國高手放在眼裏。

就接不接受趙寧踏足吳營這件事,吳國官將們有不同看法,各執一詞,激烈爭論,在大帳裏吵得面紅耳赤。

提出反對意見的以王載為首——這位昔日齊朝、大晉的朝廷尚書,如今的吳國太傅。

他態度堅定、言辭鑿鑿地對楊延廣道:

“趙氏雖然倒行逆施、狂妄自大,但趙寧這廝絕不是能夠小覷之輩,尤其是他的軍事才能,不說當世無雙,至少也鮮有人及,如若不然昔日不會有大齊戰神之名。

“他之所以提出要來軍營,必然是想看看軍營虛實,評判我軍戰力,方便來日有所應對!

“這廝經驗豐富目光敏銳,往往能在不動聲色間,於細節出窺探出對手的長短,在短時間內找到弱點!

“王上不要以為老臣是在危言聳聽,老臣跟這廝先為友再為敵,對他再了解不過!

“大將軍對這廝應該也很了解,當知老臣此言不虛。

“所以絕對不能讓趙寧進入軍營,哪怕只有一點危害,事關中原戰局與吳國大業,半點都不能掉以輕心!”

王載的話得到了楊佳妮的點頭認同。

但他這副還沒見到趙寧,便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模樣,無論如何都顯得過於謹慎、膽小,讓出自吳國本地的官將很是不服。

“兩軍對壘之際,太傅怎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他趙寧厲害歸厲害,終究是人不是神,就算能見微知著,那也得我們有破綻才行!”

反駁的是金陵吳氏子弟、建武軍節度使吳俊,他一臉被小覷的不忿。眼下徐州城外的大軍,以他的部曲為核心,哪裏能容忍對方貶低?

他繼續道:“我建武軍雖不是吳國至銳,但也驍勇善戰,屢立功勛。別的不敢妄言,軍紀絕對嚴明軍容絕對威武!

“他趙寧就算來了,能看到的也只是我軍將士的彪悍勇武,能生出的只有佩服尊重之念,絕不可能窺見我軍破綻,覺得我軍有機可趁!”

說著,他向楊延廣抱拳,“王上,他趙寧既然敢來,我們就敢迎,也必須迎,若是避而不見,豈不平白讓他看低了我們?

“往後他要是四處宣揚此事,說我們膽小如鼠,十萬大軍不敢面對他區區一人,大軍士氣豈能不受到影響?

“士氣可鼓不可泄,這種平白助漲趙氏氣焰的事,臣認為絕對不能做!”

王載聽了吳俊這番話,覺得對方這是只想著意氣之爭,完全沒有一點大局、長遠之念,心裏很是不屑,當即出言反對。

吳國官將很快以兩人為首,分成兩個陣營,吵得面紅耳赤、唾沫四濺、沸反盈天。

到了後來,爭得急眼的雙方官將,言語逐漸不堪,甚至開始展開人身攻擊,汙蔑對方的人格品性,場面頗有些失控。

這樣的場面讓楊延廣頗有些頭疼,也有些不滿,認為這些官將很沒規矩、風度。

但既然楊氏走得是寒門路線,依仗得是士大夫階層,施行得是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方針,他就不能不尊重對方的發言權。

楊佳妮見眾人爭得聲勢浩大,連帳篷都似要給掀掉,心裏覺得有些荒誕滑稽,禁不住暗暗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