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二章 出其不意(第2/2頁)

“從古至今,河東的勢力在這些地域不斷經營,建造了不少軍事重鎮與險要關隘,它們分別面向不同方位,各具意義。

“而在河東之地的腹心,晉陽之南,則有一片極大的平坦盆地,靠著汾水主幹與分流的灌溉之利,可謂是沃野千裏良田無數。

“百姓靠此衣食充沛,大軍因之無缺糧之憂。

“河東既有關山之固、地形之險、河流之利、沃野之糧,便不可謂不固若金湯。

“總的來看,河東具備極為有利的內線作戰地位。外來兵馬想要攻入河東不易,意欲攻占河東全境更難。

“當年察拉罕率領四十萬精銳天元大軍,鏖戰數年,始終無法奈何河東軍,最後只能落得個含恨退兵的下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這裏。

“河東占據著地形之利,兵馬想要向外進攻卻極為便利,三面都可出擊,且皆是俯身向下,天然就有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優勢!”

一口氣說完這些,魏無羨長吐一口氣。

一言以蔽之,對於河東的敵人來說,既不能等到河東兵馬來打自己,輕易又無法主動去進攻河東,可謂是進退兩難,徒嘆奈何。

河東乃霸業根基之地,不是說說而已。

因是之故,秦國一旦有機會出擊河東,便絕對不能輕易放棄,莫說為此勞心勞力,便是付出相當代價都值得。

對魏氏而言,以河東河北為交換,把中原讓給楊氏,是一筆無論怎麽說都劃算的買賣。

等到秦國得了河東河北,再跟漢中配合,雙臂合抱中原,那就是大勢在握。

更何況秦軍眼下還占了洛陽、河陽兩鎮,只要這兩地不失,日後進取中原可謂是占盡便宜!

有楊氏在中原拖著趙氏大軍,魏氏眼下進攻河東,那是趁虛而入。秦國想要建功立業、吞吐天下,沒有比現在進攻河東更好的選擇了。

天賜良機,不過如此。

魏崇山的視線也從蒲津渡離開,縱目看向東北方向。

蒲津渡之所以是咽喉要道,就是因為這裏戰略價值極高,秦軍從蒲津渡北上進攻河東腹地,就可以避開呂梁山、中條山之險,且蒲津渡面前就是大片平地。

河東地形,自晉陽到蒲津渡之間雖然不是一馬平川,但相對於西面的呂梁山、東面的太行山而言,卻是平坦許多,中間有許多盆地。

這是河東內部一條寬闊的帶狀通道,也是關中兵馬進攻晉陽的唯一路途。

當然,它只是通道,不是完整平原,在進入河東中心的盆地平原之前,依然有連綿山地無數險阻橫亙在途中。

“晉軍自渡河南下進入鄆州,一面在兗州、沂州用兵,一面在曹州謀戰,兵馬縱橫隨心所欲,說到底,那是中原氣勢平坦無險可守。

“而在我們面前,處處都是關山險阻,遍地皆是荊棘重鎮,想要突破晉軍在這裏的一道道防線並非易事,萬萬不可輕敵。”

魏崇山老成持重地說道。

魏無羨點點頭。

河東地位如此重要,又臨著秦國關中,大晉在這裏當然有兵馬部署。中原逐鹿之爭開始以來,大晉從未放棄對蒲津渡的監控,修行者日夜遊弋不停。

只可惜,跟投入在中原的力量相比,大晉放在這裏的力量還是少了,也小了,無法抵擋魏無羨率領的秦國高手強者、軍中精銳。

秦軍能夠奪取蒲津渡,讓大軍眼下可以安然渡河,那是已經打過一仗,摧毀了晉軍在蒲津渡的戒備、防禦力量。

當魏無羨沒想著帶領秦國高手,去中原跟吳國高手合力一起對付趙寧時,秦國就有充分的力量在集中在一起,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從兵力薄弱的河東撕開一條口子。

“大軍奪得蒲津渡,前方有兩大片平地可供攻取,不愁無法展開兵力施展拳腳、站不住腳跟。”

魏崇山看向魏無羨,“消息傳到趙北望、趙寧面前,你說他們會如何應對?晉軍動靜姑且不言,你覺得趙寧會怎麽辦?

“他會不會帶著麾下高手轉瞬而至,在蒲津渡攔住我們,與你大戰一場不死不休,試圖瓦解我們對河東的攻勢?”

魏無羨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問題不是用來回答的。

從來都不是。

它是用來解決的。

趙寧在聽聞秦軍渡過蒲津渡後會有什麽樣的反應,魏無羨不可能不提前思考,他為此做過縝密推演,也早就做出了相應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