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美德與報償(第2/2頁)

每次觸碰自己的額頭,都會因這溫度而想到那日潔白的鴿群和耶穌對他們說的言語。他們行善的心、做正義事的心、說智慧話的心就會更加堅定。

所謂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這句話用來這裏也沒有什麽問題。

“我被聖靈附身了,所以我不能做壞事”、“我是一個好人,我應當做善事”,他們只要向心中的鴿子祈禱、將這樣的話不斷在心中重復,他們自會覺得有聖靈常在心中,做善事也會得到欣悅。

而這種欣悅,在長遠看來是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的。

一個行為,當成為人們感激或者憤恨的對象時,也就成為了該受獎賞或處罰的合宜對象。而當人們作為旁觀者去體諒當事人的時候,他們就建立了公正和仁慈的美德;在當事人努力把自己置於旁觀者的角度上的時候,也就產生了自制和謙遜的美德。

正是由於公正、仁慈、自制、謙遜這樣的情感存在,才能讓社會依靠道德和傳統在時間層面上得以延續,而非是純粹依靠強制力而在空間層面上持續性的存在。

因而,美德必須得到某種報償。這甚至比惡行必須得到懲罰更加緊迫——而在這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能讓所有的階層每個人都能得到、任何人都奪不走的“報償”,也就只有內心的自我安慰了。

這將是耶穌腦海中眾多偉大計劃的開端。

然而除卻他自己之外,沒有人理解他。

他們只是向耶穌叩拜,感激他的贈予;而他的使徒則以他為驕傲,沒有人試圖揣測他們所侍奉的這位孤獨的君主,究竟在沉默的思考些什麽。

看著耶穌一行人向著北方前進,海法城的人們依依不舍的跟在後面出城相送。

他們從正午送到傍晚、從黃昏送到黑夜。

直到月頭升起、群星閃耀,他們才陸陸續續的離開,回到家中,低聲贊美耶穌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