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恐懼無用

在大祭司們意識到,他們根本無法控制所羅門王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兵臨城下——

如此形容,並不為過。

天亮之後,波斯人才發現……不知何時,一片黑壓壓的人群已然安靜的在泰西封城下集聚。

他們的數量超過三萬,其中有十數架巨大的攻城車,以及數百、上千的大小戰車。他們沒有提前派信使遞送外交書函,也沒有鳴鼓奏樂,而是悄無聲息的在城外駐紮。

究竟是善意,還是惡意——如此望去,一眼便知。

他們要幹什麽?他們想幹什麽?

他們是從哪冒出來的?他們是從天而降的神兵嗎?還是說,西方的城鎮已經全部淪落了?怎麽會連個報信的人都沒有?

以及,最關鍵的那件事……我們的軍隊呢?

守護薩珊波斯的精銳們,都到哪裏去了?

莫裏呢?他是背叛波斯了嗎?

泰西封城內已然是一片混亂。

距離上一次泰西封被圍,已經不知道過去幾百年了。大祭司們在聖殿吵作一團,其激烈程度遠超他們以往的任何一次討論。

因為,唯獨這一次的討論,並不涉及利益或是權力的爭奪。

慢悠悠的說著模棱兩可的話,一句一句的誘導著競爭對手自己暴露弱點,對每一句藏有漏洞的話加以嘲諷和貶斥,以此樹立自己在同階層中的領導力,確立自己的話語權——

這才是大祭司們所應說的話,應做的事。

他們在每一件事上做出的判斷——即“這件事是否應做”的議題中給出的決定,其實並不全部基於他們心中“這件事是否要做”。

更多的影響因素在於人。

也就是“某人是否支持”、“某人是否反對”。在面對軍人、文人、平民甚至於底層祭司的時候,他們自然是團結的;可在大祭司們的內部中,也是呈現一種相互競爭、互相鬥爭的狀況的。

任何一件大事,都是他們手中的劍。至於這劍是要擊向傾軋亦或是交好,則要依據於對方的派系在整個波斯中已得的、可以割讓的和將要爭取的利益決定。

海桑被聖王驅逐,的確是卡瓦德六世所作出的決定。但這決定之所以能推行下去,而沒有遇到大祭司們的反對……自然與海桑他得罪了許多同僚有關。

要知道,海桑在薩珊所主管的領域並非是光學研究,而是教育——這意味著每一屆剛畢業的優秀祭司,他都擁有優先挑選權。即使其他的大祭司得到了有天賦的人,也無法確定這人是否是海桑打入自己派系的奸細,還要跟海桑說一聲“謝謝啊”,再欠上他一份人情。

若是海桑沒有被聖王打擊,或許他這一系可以在整個波斯一直占據優勢也說不定。

畢竟他已經搶了先手,又有續航,其他的大祭司也不可能撕破臉皮和他鬥個你死我活……那樣的話,最有可能的情況,便是在撕破臉皮的大祭司快要力盡之時,被其他同僚一擁而上,分而食之——順便賣給海桑大祭司一個人情。

這裏他們面臨著一個囚徒困境。

假若所有人都與海桑宣戰,他們幾乎是必勝的。而海桑的權力也將被他們分走,所有人都會得利。

但反過來說,若是他們中的一半人選擇與海桑合作,那麽反對海桑的那一半人便是必死無疑……而與海桑合作的那一半人將得到遠遠高於上一種情況的利益。假若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反抗海桑,他們輸的還會更慘、更快。

那麽問題就來了。

誰會在這個時候願意第一個站出來,與海桑作對呢?他如何相信,他的同僚們會選擇與他站在一起、奪回被海桑壟斷的人力資源規劃權,而不是會選擇投誠於海桑大祭司,賣海桑一個人情的同時反手給他一刀?

因此,聖王卡瓦德六世的這一決定,可以說是將波斯上層的政治形勢一舉扭轉的壯舉。

以聖王的最高話語權和公信力作為擔保,其他的大祭司們在“大祭司”這一階級的利益受損之時,反而全部選擇了沉默。

因為與海桑繼續壟斷最優秀的人才,讓他們從事教育行業這一舉動相比,聖王讓他們付出的代價——也即是投誠於莫裏,支持他成為下一代的聖王反而更容易接受。

海桑勢力被擊潰時,其他大祭司們所得的新權力,基本上是可以與他們支持莫裏的權力損失做對沖的。而若是聖王的權威被擊潰,他們卻無法從支持海桑的舉動中得到更多——因為在後一種情況下,海桑必然會成為新一代的聖王。

他們不僅什麽都沒有得到,反而失去了更多。

正因為這種利益相同而產生的第三方信任,所有的祭司在海桑被聖王針對的時候,全部選擇了沉默。並提前動手接收了屬於海桑的權力和工作,降低海桑被驅逐在國內產生的巨大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