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男兒志在四方

謝星珩跟江知與分看兩地來信,看完互換。

老家的信件,主要是報平安,說說豐州縣的局勢,再表達對他們的擔憂。

豐州縣的地理位置使然,有概率成為戰場。幸運的是,首戰告捷,打退了賢王。

後期幾場戰役,不惜代價,以火力覆蓋為主,現在賢王的兵營士氣衰弱,他們還趁機大肆喊話,降兵不殺,進一步破壞士氣,導致賢王部裏的逃兵日益增加。

賢王投誠皇帝以後,為表誠意,出兵即退出江東三省,表示他歸還三省給朝廷。

如此一來,他往後沒有退路,往前打不過,繞路也不敢回京城。困在上水縣,眼看著林庚的人馬擴充版圖,將他牢牢包圍,猶如困獸。

這頭的戰局明朗,優勢不在賢王,家人讓他們放心,不必為家中憂慮。

另外簡要提及了江致微混到衛所,跟兵屯的人聯絡上,現在算半個軍師的事。沒有實職,但目前的戰略安排,有江致微參與。

橫豎都是要打,就要一鼓作氣,不惜代價,把賢王的人打得落花流水,擊潰他們的士氣,豐州縣這個小小縣城才能得以安保。

否則戰線與戰時拉長,豐州縣耗不起。哪怕王府派兵增援,傷的也是當地百姓。不如他們破釜沉舟,硬剛一回。

如今計劃很成功,王府還來了嘉獎。

最後是長輩對他們的擔憂。

戰爭爆發,各人的立場再藏不住。他們一家因身處昌和府境內,早就跟廣平王有了綁定關系。

再有徐誠嫁林庚,江、徐兩家的淵源在,間接性讓林庚與他們家有了交情。謝星珩跟江知與的處境不會好。

家裏意思是,都走到這一步了,他們身在異地,難以獨善其身,不如跑路。

謝星珩跟江知與對視一眼,既有對家人安危的放心,也有對當前形勢的無奈。

他們有著維系反抗民兵和當地府兵平衡的任務,現在跑路,無疑是把還未成熟起來的反抗民兵交到當地府兵手裏,任其砍殺。他們做不出來這種事。

這件事容後再議,先看京中來信。

信件是霍叔玉寫的。

以太上皇薨逝為起點,講述了改立詔書、火燒國師、朝內震蕩等事件。

聖心不仁,百官思退。

接連失守的城池抵抗力弱,其中沒有反抗,直接開城門的府縣眾多。又有城內百姓聚集,與士兵作對,大開城門的事件在。

這一封封的戰報,再加上朝廷的軍備情況,明眼人都不看好。

有文官建議和談,劃地給林庚封王。

理由明確,林庚拿兵權十數年,若有反心,早都反了。拖延到現在,是被逼無奈。

劃地封王,好好談條件,可熄戰火。

但這位官員的言辭太過激烈。

先說林庚是被逼無奈,已有暗指天子犯錯的嫌疑,後面的理論部分,竟大段大段的說大勢已去,講明時機也不對。

皇帝若真的容不下人,哪管什麽國庫不豐、錢財不夠?

登基之後,就要以雷霆之勢發動,以皇權壓人,有得是機會逼反林庚,那時出兵名正言順,天下民心不會偏向林庚,都會當林庚才是亂臣賊子。否則他憑什麽不聽天子的話!?

那時出兵,以一國之力,打一個王府世子很難嗎?

民心不向著他,每到一地,都會是艱難的攻城戰,耗也把他耗死了。

再者,武將有派系,還能不顧家族子孫與祖上榮光,造反這等誅九族的事也跟著一起幹?林庚的人馬與帶兵將領也不會多。

逼也逼了,逼又不逼狠了。以休養生息為由,暗地斂財,豐富國庫,養兵養將,是否籌備太過?

準備無錯,準備十年就是大錯特錯。

更別提,這十年間,還放任林庚在南地發展。

問就是沒有把握打他,那現在又哪裏來的把握?

有和事佬從中周旋,現在並非是皇上的錯,皇上十年沒有動林庚,就是和解了,不會動他了。

罪在國師,是國師挑撥太上皇,讓太上皇立賢王為皇帝,這才天下大亂。

這一言論,讓人抓到話柄,找到了攻擊點,立即說,這是林庚籌備到位,不甘屈居人下,所以起兵造反。罪不在聖上。

結果顯而易見,聖上愛聽後邊的話,也不願意和談。

講和且罵天子的文官,被拖出去廷杖,活活打死了。

為這場戰事找到合理的譴責理由的官員,升官加職,好不風光。

霍叔玉根據朝內動向,以及天子展現出來的性情,認為朝廷還有一次大清理。

哪怕最終會戰敗,這個帝王也會拉一批人陪葬。

或許是“異黨”,又或者是賢臣。他不會給林庚留忠實能幹的人。

因此,霍叔玉提出猜測,他認為謝星珩是最危險的人。

謝星珩本就被皇帝懷疑,戰事爆發後,為著在昌和府的家人,都會備受掣肘,哪怕真的效忠皇帝,都有策反可能。他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