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佛陀和須菩提(第2/2頁)

梵能一直對他說,精氣神合一的方法其實簡單無比,就是把精、氣、神合到一塊就行了。楊紀是個聰明人,天賦極高,不知道為什麽一直都學不會。

楊紀對此只能是苦笑。

飽漢不知餓漢饑,梵能這種自小寺中長大,無所掛礙,無所苛求,心思單純的人是不可能明白其他人的煩惱的。

對於梵能來說,可能是天生神通,不學而會,比喝水也難不了許多。但對於其他人,包括楊紀來說,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活。

經頁上寫的是梵文,楊紀學習也有一時間了,上面的梵文也勉強看得懂。這是《金剛經》,按照梵能的說法,是一切經法的根本,也是他這裏品級最高的佛經。

只不過可惜,末法時代,佛道經典大部分遺失,梵能這裏的經書大部分都是這樣,包括這卷《金剛經》。

不過盡管如此,楊紀依舊能感覺到這本經書的博大精深。

楊紀摒氣凝神,目光專注的看著這卷金光燦燦的《金剛經》經頁。這是金剛經的一部分,上面說的是佛陀和須菩提之間的說法。

須菩提楊紀問過梵能,這應該是佛道昌盛時代,佛陀的弟子。而且還是極有名望的。

經書上,佛陀問須菩提,提到一段關於莊嚴佛土的話。

佛陀問:

“須菩提,於意雲,菩薩莊嚴佛土不?”

須菩提回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是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陀點頭: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這裏又提到了一段須彌山王。

須菩提回答:

“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段話簡單地說,就是佛陀問須菩提莊嚴佛土莊不莊來在?須菩提回答,莊嚴佛土只叫做莊嚴,並不是真的莊嚴。

佛陀以這個為引子,提及關於清凈心的問題。最後又問了一段關於須彌山王的話。

楊紀看得出來,佛陀是以莊嚴佛土的例子來點撥自己的弟子須菩提。後來須菩提果然領悟,說到佛陀提到須彌山王的身大,並不是真的指身體,而只是名叫身體而已。

這一段話,師父教徒弟子沒有什麽看頭。楊紀注意到的是中間的一段話,這簡簡單單的一段話、一頁經書,楊紀這段時間已經看了七八十多遍了。

每次看感覺都不一樣,都有新的感受。

四周一片寂靜,楊紀皺著眉頭,右手兩根手指揉著眉心,看著佛經上的內容沉思不語。

他這段時間看梵能的那卷金剛山經畫,學習的精氣神合一之術,進境緩慢。楊紀一直有種感覺,他距離學會這種法門其實並不遠,只差薄薄的一層而已。

就像梵能說的,精氣神合一之術不是武功,也和武功不同。它不存在循序漸進的說法,會的人根本不用花時間,看一遍就會,聽一遍就會,比如梵能自己。

而不會的人,怎麽都不會。你怎麽跟他解釋他也學不會。隔行如隔山,看似隔了一點點,但怎麽也學不會。

楊紀現在就處在這種狀態之中。看似每天都有進步,但真要按照這種進度,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學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楊紀擱筆仰頭,喃喃自語。

這段話是這頁佛經的主旨,也是佛陀點化弟子須菩提的重點,告訴他怎麽生出清凈心的。

楊紀可以感覺到這段經文前面應該還有一段重要的內容。只是缺了那一塊,也就無從揣度。

佛陀是超越神祇的存在,他點化的東西絕非尋常。

楊紀每次讀到這裏,總是有感而發,有一種仿佛什麽東西要從心裏萌發而出的感覺,但感覺總是差了一點。

“不住色生心,色指的是外界看到的一切。山是色,水是色,人是色,星也是色,眼睛看到一切都是色。不住色生心,指的自然是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外物而發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裏的聲、香、味、觸、法指的自然是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但是居然連法也是包括在裏面。”

楊紀心中暗暗道。法指的是佛法、道法、術法,當然也包括武功以及所有的一切。武道中人是不可能摒棄武功的。

甚至就連精氣神合一的法門也是一種法。

這段佛陀在無數個紀元前的講話,居然是讓人摒棄一切的一切,所有能想到的東西,所有想不到的東西,一概摒棄。

以這種方式來生發佛陀口中的“清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