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尋遼記(上)(第3/3頁)

當天祚帝棄軍出走之時,曾經下詔命令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耶律淳留守南京(遼國南京,即燕京)。至是,因一連數日消息不至,謠傳皇帝已駕崩,李處溫便與南京都統蕭幹、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等合謀,立耶律淳為帝,據有燕雲各州及上京、中京、遼西等地,史稱這一短命政權為“北遼”。

作為北遼政權的兩大軍事支柱之一,耶律大石軍事才能出眾,曾經與蕭幹密切配合,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打敗了南線北宋軍隊的兩次進攻,也就是嶽飛曾經參加的“宣和北伐”,解除了南線的威脅。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雖然擊退了南面的宋人,但北方的金軍卻又逼近長城。使得遼國局勢再度惡化。1123年,耶律大石在居庸關之戰被金軍擊敗,淪為俘虜。幾個月之後,蕭幹也兵敗身亡,導致北遼政權徹底覆滅。但耶律大石卻在被俘幾個月之後,奇跡般地逃出生天,並且帶著一支軍隊來到草原上與天祚帝匯合。

此時,流亡草原的天祚帝收斂遼國殘部。又得到陰山各遊牧部落的支持,居然搜羅到不少兵馬,於是自謂得了天助,再謀出兵,收復燕雲。大石認為此時不宜輕率反擊,但是天祚帝不肯采納,堅持出兵。

耶律大石眼看著這位昏君鐵了心要自取滅亡,於是便率鐵騎二百,趁夜離開天祚帝大營,另謀出路。他走後,天祚帝出兵西京道,起先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但果然很快被金軍打敗,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軍俘虜,遼國至此正式滅亡……此時距耶律大石的出走,只有半年時間而已。

另一邊,耶律大石在離開天祚帝之後,北上越過沙漠,行至可敦城,駐軍於北庭都護府,接管了遼國最後的一片疆土,同時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以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蔔、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王之眾,曉諭他們說:“我祖宗歷經艱難創下大業,經歷了九代二百年。金人作為臣屬,逼迫我國家,殘殺我黎民,屠殺毀滅我城邑,使我們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難於外,想到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現在仗義西行,想借助眾蕃部的力量,翦滅我們的仇敵,恢復我國的領土疆域。你們眾人之中也有顧念痛惜我們國家,憂慮我們的社稷,思量著共同救出君父,濟助生民於苦難之中的人嗎?”

依靠重建遼朝的號召宣傳,耶律大石成功贏得了草原各部的支持,從這些首領的手中得到了一萬兵馬,從而在可敦城設置官吏,編列排甲,準備儀仗器具,建立起“遼國流亡政府”。

而金兵在俘獲天祚帝之後不久,也得知了耶律大石在可敦城重整旗鼓的消息。但問題是,可敦城遠在漠北,跟女真人的控制地域隔著廣袤的沙漠,想要發兵追討的話,後勤補給實在難以保障。加上此時金軍已經決定跟宋朝開戰,全都一心南下劫掠富饒的宋地,誰都不願到苦寒的漠北去吃沙子挨凍,於是也就只好暫時縱容耶律大石在北方苟延殘喘,準備留到以後再想辦法進行解決了。

按照原本的歷史,耶律大石將在漠北可敦城蟄伏數年,眼看著金兵橫掃中原,國力日盛,恢復大遼再無希望。於是,他便轉而掉頭西征,通過一系列艱苦的遠征和奇襲,在西域為契丹人重新打下一片江山,自立為帝,建立起所謂的“西遼帝國”,並且把國運一直延續到百年之後,蒙古西征的時候為止。

遺憾的是,雖然大遼的國祚得以延續,但位於潢水流域的契丹族發源地,卻是永遠的喪失了。

因此,待到西遼被蒙古鐵騎覆滅之後,契丹作為一個民族,也永遠地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但在這個時空,一切事情的發展卻全都不同了……

——在得知了契丹殘部和耶律大石的消息之後,正苦於不知該如何繼續搜集獎勵點的諸位穿越者們,立即拍板決定,乘坐浮空城“第三新東京”到可敦城去碰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