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今年中國盛產皇帝(三)(第2/3頁)

——清廷崩潰之後,關寧軍因為內部的分裂和牽制,長期局促於京畿一帶,未能迅速擴張。而登州鎮陳新大帥最西邊也只打到了濟南,連山東全境也未能占穩。所以,在清廷退出北方之後,冀南豫北一帶的上百個縣城就陷入了無政府狀態,聞香教勢力隨即趁虛而入,早已在不少府縣建立了“秘密政府”。教主禦駕一到,這些“地下黨”立刻由暗轉明,眨眼間就建立起了一個北到保定,南到開封的“八百裏大乘國”!

發現這些聞香教妖人居然跑到冀南死灰復燃,在灤州撲了個空的晉王祖大壽自然要南下征討。然而此時的關寧軍剛剛分裂,不但被吳襄帶走了相當一部分部眾,就連祖大壽的嫡系精銳,也有不少在山西南部跟洛陽的吳家兵馬對峙,再扣掉北京和山海關一線的留守部隊之後,祖大壽手頭可以使用的機動部隊非常有限,被迫臨時湊了些雜牌新兵南征,結果才打到真定、保定一線,就再也推不過去了,只得就此收兵。

在擊退了祖大壽的進攻之後,眼看著大乘國暫時已經站穩了腳跟,王可便宣布定都於河北大名府,改名為“神京”,並且派遣使者與洛陽吳襄的“大周國”聯絡,企圖仿照三國時蜀吳結盟抗魏之事,結盟共抗祖大壽的晉國。而剛剛從北京敗逃出來的周王吳襄,自然也是欣喜應允,跟王可歃血結盟。

於是,就在南直隸陷入五帝並立的時候,中原也出現了周晉乘三帝爭霸的“北地三國志”。

但問題是,在這三家之中,勢力最弱的聞香教主王可已經稱帝,而祖大壽和吳襄卻還只是晉王和周王,似乎有點地位不平衡的問題。所以,在跟王可締結盟約之前,根據手下一幫文武官員的意見,周王吳襄便火速設壇祭天,定都洛陽,自稱大周皇帝。而盤踞北京的晉王祖大壽,突然聽說兩個對頭都當皇帝了,自己卻還只是晉王,感覺實在有些掉價。於是在派遣使者跟鎮守遼東的黃石元帥溝通了一番,發現“澳宋”方面並不介意中原多幾個皇帝之後,也很高興地把自己的頭銜升級成了大晉皇帝,定都北京。

接下來,似乎是老天爺還嫌眼下這部“北地三國志”不夠熱鬧似的,硬是又塞進來了一個新選手。

——被所有人遺忘了很久的蒙古黃金家族嫡系後裔,盤踞河套的察哈爾部林丹汗,在崇禎七年夏天的時候,也跟著宣布自己繼承了大元皇帝之位,有資格參加這場中原逐鹿的遊戲!

……

作為正史上的末代蒙古可汗,林丹汗也是一個類似於崇禎皇帝的悲劇人物,並且同樣有著驚人的作死天賦。原本父輩交到他手裏的蒙古汗國,有點類似於早期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諸侯割據,各成體系,汗庭權威有限,但依靠藏傳佛教的信仰和傳承自成吉思汗時代的祖宗法統,依然勉強保持著統一的外表。然而,在林丹汗的“宗教改革”之下,之前還能勉強湊合的蒙古汗國,很快就被他玩得徹底分裂崩潰了!

——藏傳佛教之中,有黃、紅、白、花等多種流派。在林丹汗剛剛即位的時候,蒙古草原上盛行的是黃教,而林丹汗最初也是黃教信徒。但在他二十六歲的那一年,從青藏高原上來了一個紅教活佛,在面見林丹汗後施展了法術,使得年輕的林丹汗深為折服,封他為國師,並接受灌頂,從此改信了紅教。接下來,林丹汗更是揮霍巨資,大修紅教寺院,企圖將紅教變成整個蒙古草原的國教!

眾所周知,宗教改革都是要流血的。結果就跟同一時期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一樣,蒙古草原上同樣爆發了激烈的宗教戰爭,信奉紅教的汗庭和信奉黃教的各部徹底撕裂,興起於遼東的努爾哈赤趁機插手,很快就使得科爾沁和喀爾喀部落相繼倒戈,連直屬於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都爆發了叛亂,一時間仿佛敗亡在即。

一敗再敗之下,心驚膽戰的林丹汗再也不敢跟女真人爭鋒,下令丟棄祖宗故地,率部西遷到河套地區,躲避女真鐵騎的進犯。蒙古各部對此甚為失望,紛紛叛離,不願意繼續追隨這個窩囊廢大汗。

按照原本的歷史,一代天驕皇太極將會在大淩河之戰得勝之後,率領女真八旗西征河套,對苟延殘喘的林丹汗發動最後一擊,徹底覆滅成吉思汗後裔的江山霸業。但是在這個時空,由於清軍在打贏了大淩河之戰後,就找到機會大舉入關、征伐中原,再也顧不上貧瘠的塞北,於是無形中就讓林丹汗逃過了一劫。

所以,在退到河套苟延殘喘了幾年之後,因為一直沒有遭到軍事打擊,林丹汗居然在這邊漸漸站穩了腳跟。但他的處境依然很艱難,因為明末小冰河期的連綿災害,同樣影響到了蒙古草原,使得曾經號稱“塞外江南”的河套之地連年大雪成災,莊稼顆粒無收,牲畜大批凍死,甚至還爆發了一場瘟疫,在最低谷的時候,林丹汗帳下男女老幼一度減少到了四萬眾,而且窮餓困窘至極,眼看著就要熬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