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海經的一點想法(第3/42頁)

他認為是偽作?這個就完全不可能了,要說偽作,他幹脆全認為是偽作不好嗎?一本如此神異的奇書,連作者都不知道,沒有什麽偽作不偽作的說法。

最後就只剩下一種:不符合儒家宣傳的東西。

並且這個東西,跟現存的十八篇內容不是一個性質,否則要刪就一起刪了。

所以山海經被刪除的十四篇中,或有大量的,類似於《竹書紀年》中‘昔堯德衰,為舜所囚’、‘大禹據夏地以抗舜’這之類的言論。

這種言論,在西漢是終極不和諧,在之後也基本是禁書,唯有現在我們才能自由地百度到它。

畢竟該言論直接推翻儒家根基了,孔子一輩子都在呼籲回到三代以前,瘋狂吹捧堯舜禹聖君盛世的美好。

你山海經倘若跟竹書紀年一樣,傳播什麽舜流放堯,大禹挾功勞逼死舜帝,那劉歆刪個十四篇很正常。

不過有些東西再怎麽禁,還是會流傳的,譬如就有竹書紀年這種古書留下一家之言。譬如就有李白作詩《遠別離》:……或雲: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李白這詩說明,在風氣開放的唐代,還是有少數典籍或只言片語,有流傳關於上古歷史顛覆三觀的另一種說法的。

至此,以上論述……

通過劉歆的人品,劉歆的作為,以及他校書的初衷和私心。

我個人姑且認為山海經中,隱藏有大量上古歷史,其中主要的部分,被刪除。留下一些地理、動物、植物、神怪和宗教風俗等內容。

其中,還留下了少量的,劉歆認為沒什麽問題的,無傷大雅的‘歷史’,而那些歷史,則是我們所認為的,不現實的神話傳說!

我認為,山海經,必然包含了大量的歷史真相!

劉歆用自己的方法,隱藏埋沒了那真正歷史文本,制造了上古空白的千年。

要知道司馬遷當年,本來就是在寫一本史書,山海經如果只是百科雜書,那他不寫就不寫,為何要提山海經?為何要來一句‘禹本紀、山海經,余不敢言也?’

他到底是怎樣的立場,怎樣的復雜的心態寫下這樣的話?我不知道。

但至少,司馬遷自己都認為,山海經包含了歷史,並且是有資格列入史記,至少影響史記內容的東西!否則他提都不用提。

他在寫史記時,參考禹本紀,參考山海經,最後決定不敢言。

或許,那違背了他的世界觀。

要知道司馬遷與董仲舒有一層師徒關系,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就選擇了儒家主流的說法。

如果山海經記載的各種傳說,與其相悖,他自然只能選擇其中一個,而對另一個‘不敢言’。

司馬遷說這句話的目的,就是因為山海經與他要寫的史書相關,他是在對自己把五帝本紀那麽寫,而進行一個解釋。

山海經,其未刪減版本,或許是另一種歷史真相。

……

為了讓大家看懂,或許啰嗦了一些。我也沒寫過論文,見諒。

但我必須要啰嗦這些,因為我對山海經的一切個人理解,都將建立在以上的中心思想下。

我對山海經的所有解讀,都將以此‘先入為主’!

今天有限於篇幅,暫時只談一個故事《誇父逐日》。

該故事最早就出自山海經,山海經有人說在戰國時期才成書,我認為更早一些,至少其中幾篇更早。

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列子也講了這個故事。

在《列子·湯問》之中的第三篇寫了:‘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裏焉。’

那麽山海經是怎麽寫的呢?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誰引用誰,一目了然。

山海經言辭簡略,沒有對於誇父心態的描寫,沒有過分細節的東西。有的只是冷靜的文字,且沒有任何主觀思想的陳述。

相比起來,列子卻寫了‘誇父不自量力’,寫了‘誇父追到了隅谷’,寫了‘石膏肉所浸’、‘鄧林彌廣數千裏焉’這種細節。

眾所周知,《列子·湯問》是一本成於戰國時期的寓言書,偃師獻技、愚公移山、扁鵲換心、杞人憂天、孔子見兩小兒辯日……都出自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