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章 他們更無奈(第2/3頁)

但今天這個會議上,大家的沉默,還真不是因為對他的敬畏,當他就一件事舉行會議的時候,還是能聽進大家意見的。

“如果,我們相應的把店內所有相同的商品,降到和嘉盛宣傳的一樣多,需要投入多少?”黃總主動打破沉默。

價格戰,是他們最拿手,做得也最順手的事。

他的公司,之所以能很快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取得這樣令人矚目的成就,和他的價格屠夫的外號,有著密切的聯系。

客觀的說,我們國家的家電行業,之所以後來在世界上都算是有競爭力的,和他們還真有一定關系。

是他們幾次三番的擊破家電生產廠家原有的價格體系,讓廣大消費者用低得多的價格,購買到了原來高大上的大件家電。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00年的擊破彩電價格的舉措。

一定程度上,這也倒逼生產廠家,不得不想方設法的降低成本,或者是在產品體系上,采取差異化策略。

“我們做過測算,如果加上未上市的門店,我們的總投入,應該要超過5個億。”財務總監很快給出了一個數據。

這5個億,預計會超過全年的純利潤。

這話他沒說,黃總應該清楚的,但他還是提醒了一下,“香港的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要求很嚴。”

還是那句話,事物總是兩面的,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家電連鎖公司,固然讓他的個人財富,迅速增值,但同時,也等於是為自己找了一個嚴厲的婆婆,很多事,就不能像過去你們隨心所欲。

“嘉盛自己的投入,不是只有兩個億嗎?”有人問。

“另一部分,是廠家的折扣,我們的定價,和他們的定價,是兩種不同的模式。”財務總監說。

這一次,這些廠家也是真的下了本錢的,而且,廠家們選擇這麽做,很有可能,就和他們這些家電連鎖公司的作為,不無關系。

“或者,我們可以和以前一樣,到時直接把價格降到和嘉盛一樣?”有人提議。

不和廠家商量,就先降價的事,他們也不是第一次幹。

這個提議,馬上遭到了大家的反對,主要是,現在這個時機還這麽幹,真不合適。

馮一平一向強調,不但要讓用戶滿意,也要和供應商搞好關系,但是他們公司行事,還真不像馮一平,他們絕大部分精力,都用來討好用戶,為此不惜一次次的拿供應商開刀。

在陽春三月的時候,他們和格力的交涉,以失敗告終,這會已經嶄露頭角的董女王,非常強硬,堅決不滿足他們降低供貨價的要求,於是,他們甚至對目前已經是國內空調業的老大的格力,發出了清場令。

在今年的金秋時節,他們在沒有通知供應商的情況下,他們啟動了一次讓供應商跳腳的促銷計劃,拋開廠家的建議零售價,將在售商品的掛牌價,全部調整為進貨價。

這樣單方面的舉措,當時引發眾多供應商不惜公開向他們宣揚,要罷售。

這事,不過是剛剛解決好,這個時候,再來一把?那怕是真的會讓那些生產廠商耗盡耐心。

客大欺店,也得有個限度不是?

“全面比較後,我們的價格差距,有多大?”黃總進一步問。

“平均在30%以上。”下屬回答。

這個30%裏,有一部分,是因為嘉盛的補貼產生的。

還有一部分,是物流方面的成本。

按嘉盛商城的模式,目前家電廠商在大城市的銷售,只用移庫最多2次,一次是從廠家的倉庫,到嘉盛的轉運中心,再從轉運中心出來,就直接送到用戶手中。

但是按他們的模式,家電從廠家到消費者手中,平均要移庫6到8次,這自然會產生更高的損耗和費用。

但這30%的差距裏,更多的,就是他們公司自己產生的。

之前那三十多家供應商,想聯合起來,再敲嘉盛一把,是一種很典型的店大欺客的行為。

但是說起來,他們自己,也是挺可憐的,尤其是在和這一南一北的兩家家電連鎖巨頭合作的時候,經常性的被欺負的全無反手之力。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消費市場開始由物資短缺時期的賣方市場,轉向供過於求的買方市場,像他們這樣的家電零售巨頭,自然是所有的家電生產商,重點合作的對象。

一個簡單的邏輯是,要想獲得良好的銷售業績,就得占據賣場的黃金位置,而這需要交納更多的費用——就是所謂的進場費,這樣的事,一開始,甚至是廠家主動做的。

這樣的好事,誰會拒絕?

到現在,進場費一直是逐年加碼,各種綜合費用也在變著戲法地增加。

從合同內的選位費、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毛利補差等占用賣場資源的收費,還有合同外的開店費、贊助費、DM廣告費、店慶費、節慶費……等強硬征收的“苛捐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