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計劃

1483~1486年南緯13°25′7″,東經12°32′0″

1483年8月,在今天的安哥拉海岸的一處海岬,一群飽經風霜的水手將一根石柱豎立起來。石柱高5.5英尺,頂端有一個鐵制十字架,用熔化的鉛固定在石柱的一個槽內。圓柱形石柱的頂端被做成立方體,其表面雕刻著一個盾形紋章和一句葡萄牙語銘文:

自創世起第6681年,自我主耶穌基督降生以來第1482年,最高貴、卓越和強大的君主,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派遣他的宮廷紳士迪奧戈·康,發現了這片土地,並豎立這些石柱。[1]

這根石柱標志著迪奧戈·康沿著西非海岸南下之旅的終點。它於1486年1月被豎立在納米比亞的十字架角,後來在1893年被運往柏林

這座紀念碑,相對於龐大的非洲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痕跡,但標志著歐洲探險家在地中海沿海之外向南前進最遠的極限。它既是宣示占有的不謙遜的舉措,也是向南傳遞的接力棒,象征著葡萄牙人一個海岬又一個海岬,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尋找通往印度的海路。它宣示了自己關涉時間、歸屬和宗教使命的神話。康奉禦旨南下的途中,豎立了一連串這樣的石碑。它們可能是於一年前在裏斯本附近林木青翠的辛特拉山區雕刻的,所以時間有點錯誤。它們被一艘在海浪中顛簸的卡拉維爾帆船[2]運載了4000海裏。它們自有深切的用意,如同即將參加登月探險的飛船帶著美國國旗一樣。康從這根石柱的所在地向南眺望,海岸似乎在向東彎曲。他似乎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了非洲的末端。通往印度的道路已經在視野之內了。

如同“阿波羅”號登月探險,這個時刻背後是數十載的努力。在休達戰役之後,恩裏克王子(他永垂青史,享有“航海家恩裏克”的美名)開始出資贊助沿著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險活動,以尋找奴隸、黃金和香料。一年又一年,一個又一個海岬,葡萄牙航海船沿著西非向西南方傾斜的突出部,艱難跋涉,小心翼翼地用鉛垂線測量水深,始終對淺灘和礁石(大海越過它們,掀起驚濤駭浪)保持警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漸漸摸清了非洲大陸的形態:毛裏塔尼亞的荒蕪沙漠,他們所稱的幾內亞(意思是“黑人的土地”)地區植被繁茂蔥蘢的熱帶海岸,以及非洲赤道地區(塞內加爾和岡比亞)的奔流大河。在恩裏克的領導下,葡萄牙人一邊進行探索、襲掠和貿易,一邊也調查研究當地民族學情況並繪制地圖。他們所發現的每一個海角和海灣都被標記在海圖上,用基督教聖徒的名字或當地明顯的特征或事件來命名。

這些探險的規模都不大。只有兩三艘船,由恩裏克宮廷的一名紳士指揮,不過航海和船上的管理工作則由一名經驗豐富、通常默默無聞的領航員負責。每艘船都載有一些士兵,他們會在接近未知海岸的時候端著弩弓嚴陣以待。這些船只,即卡拉維爾帆船,是葡萄牙人對之前舊船型(可能源自阿拉伯世界)的改良。它們配有三角帆,因此可以搶風航行,這在退離幾內亞海岸時非常有幫助;而且它們吃水淺,非常適合探索海灣上遊。它們尺寸雖小(長不到80英尺,寬20英尺),但非常適合進行探險活動。不過,它們的船艙空間很小,能攜帶的給養不多,所以長途航海是極大的考驗。

恩裏克的動機是很復雜的。葡萄牙是個貧窮小國,被排擠在歐洲事務之外,被強大的鄰國卡斯蒂利亞包圍和壓制。在休達,葡萄牙人瞥見了另一個世界。恩裏克及其後繼者希望獲得非洲的黃金資源,擄掠奴隸和香料。馬略卡島的猶太地圖師繪制的中世紀地圖對他產生了影響。在這些地圖上,閃閃發光的河流通往傳說中曼薩·穆薩(“萬王之王”)的王國,他在14世紀初統治著馬裏王國,控制著傳奇的塞內加爾河的金礦。地圖顯示,有些河流縱橫穿越整個大陸,並且與尼羅河相連。這讓人胸中不禁燃起希望,或許可以通過非洲大陸的內部水道穿過非洲內陸。

葡萄牙王室向教皇建議開展這樣的航行計劃,將其描繪為十字軍聖戰,與伊斯蘭世界的繼續鬥爭。早在鄰國卡斯蒂利亞之前許久,葡萄牙人就已成功地將阿拉伯人從自己的領土驅逐出去,並建立了一種早熟的民族認同。但是,他們對聖戰的胃口還很大。阿維斯王族以天主教君主的身份,作為基督的戰士,在歐洲舞台尋求合法性以及與列強平起平坐。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歐洲人覺得自己越來越受到咄咄逼人的伊斯蘭世界的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阿維斯王族從教皇那裏獲得了精神上和財政上的妥協,並且得到授權,以基督的名義占有他們探索的陌生土地。羅馬發布的十字軍聖戰的命令是“入侵、搜索、捕獲、戰勝和征服所有撒拉森人[3]和形形色色的異教徒,以及基督的其他敵人……並將其永久奴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