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一章 無題(下)(第2/4頁)

又針對嘉靖時馬市開閉的事情,說道:‘至於昔年奏開馬市,官給馬價,市易胡馬,彼擁兵壓境,恃強求市,以款段駑罷,索我數倍之利,市易未終,遂行搶掠,故先帝禁不復行。今則我大明有名將精兵、枕戈待旦,其安敢欺行霸市?’

對於朝臣們普遍擔心,蒙古人將來會不會背盟反噬,張居正這樣說道:‘整軍習武,戒備邊防,是我們必須日夜加強的事情,豈能因為蒙古人入不入貢,有沒有盟約,而松懈或者加強?況且現在我們中國,就算親父子兄弟相約,也不能保證其不違背,何況狄夷乎?再說蒙古人數十年無歲不掠,無地不入,難道都是因為他們背盟嗎?就算將來他們真的背盟,也不會比原先更糟了。利害之歸較若黑白,而議者猶呶呶以此為言,故臣又以為不智甚矣。’

張居正的反擊十分有力,把那些反對派的說辭一一駁倒,但這世界從來不是講道理的地方,你就算說得再有道理,有些人也聽不進去,依然堅持他們的觀點,非跟你唱對台戲。

最後吵得實在沒辦法,高拱終於出來說話了,咱們還是廷議吧……廷議是十分有本朝特色的一種決策制度,由在京高官、重要公卿、以及部分禦史言官參加,在皇帝的主持下,每個人各抒己見,然後大家把各自意見匯總上來,持哪種意見的多,就照哪種辦法做。當然皇帝也可以自作主張,但會傷到大臣們的心……大明的臣子傷不起,後果你是知道的。

這種帶有民主色彩的決策方法,自然不為先帝所喜歡,尤其是大禮議一事上,嘉靖吃盡了廷議的苦頭,所以自從他大權在握後,便再未舉行過廷議。現在高拱又提出要廷議,自然讓大臣們興奮……爭執雙方都堅信自己會贏,於是不再吵鬧了,而是抓緊時間聯絡有參與權的同僚,希望在廷議時壓倒對方。

於是在三天之後,大明歷史上標志性的‘封貢票決’事件發生了,參與此次廷議的共有四十四人,在會議上,贊成反對雙方堅持了各自的觀點,陸續發言,最後把各自的意見寫成條陳,送呈皇帝面前。

為了不惹是非,隆慶皇帝命人當眾一一宣讀,最終統計如下:有二十二人以為封貢、互市可許;十七人以為不可許;另有五人以為封貢可許,互市不可許。用後世的術語說,封貢是多數通過了……也就是說,俺答的命是保住了。但是,互市還是不能通過,這一條上,二十二比二十二,一切又成了僵局。

最後只能聖裁了。隆慶皇帝哭笑不得,你們這整的是哪一出?怎麽搞來搞去,還是得我擔這個責任?只好與幾位大學士商量——高拱是封貢的幕後策動者、張居正是台前主角,張四維則為了拉票、四處活動。在這幾個人的慫恿之下,隆慶決定了‘外示羈縻,內修守備’的國策——便禦筆朱批道:‘此事重大,邊臣最明白底細,現在邊臣說幹得,你們幾位愛卿也說有道理,那就幹吧,多費點錢糧也罷!’

※※※

當然事情沒有說得這麽簡單,其中艱辛不再細表,不過在這一任高效內閣的駕馭之下,通常要議論一年的事情,還是在一月之內就下來。朝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賜紅蟒衣一襲,並在北京賜王府居住,其伊克哈屯授順義夫人,賜庫庫和屯為‘歸化城’;俺答的長子黃台吉、侄子昆都……這是兀慎部的頭領,與黃台吉一起上疏請封,授左右都督,各賜紅獅子衣一襲;其余台吉授都督同知,各部落頭領授指揮……一共六十一人。

從此以後,韃靼騎士都成為大明的貴族和將軍。他們的鐵蹄,不再踐踏大明的田野;他們的刀槍,不再濡染中國的膏血。當然,朝廷談不到使用韃靼作戰,但是朝廷能不用再對他們作戰……回想幾年之前,俺答屢次南下,北京屢次戒嚴的時代,如今的國家正在復蘇,整個西三邊、宣大,解除了敵人的威脅,不僅節省了數百萬計的軍費,還能使朝廷在人力物力,不再感受壓迫的情況下,可以從容布置,經略薊遼,其意義如何渲染都不為過。

但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已經悄然南下,在那場熱烈的大辯論中,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

時間回到俺答被俘的那一刻,許是冥冥自有注定一般,沈默也接到了調他南下的聖旨……因為朝廷集中力量在北邊,導致西南韋銀豹叛亂愈演愈烈,他攻占了桂林為都城,殺害了廣西巡撫,並與安南王勾結,在占領廣西全境後,向廣東侵略,其聲勢浩大,震驚中外。

當然,西南蠻夷鬧得再大,也用不著他這個次輔親自提督,但沈默因為在對蒙作戰後期的一系列舉措,比如拜祭成陵時裝神弄鬼,還跟蒙古貴族少女不清不楚……當然最要命的,還是他跪拜成吉思汗一事,觸動了大漢族主義者們的神經,甚至被他們上升到了有辱國格的地步,認為他不再適合擔任督師一職,應予以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