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齊國出了個孟嘗君(第6/11頁)

楚頃襄王剛繼位,齊國的使者緊跟著就來楚國要求履行協議。楚頃襄王發揚民主作風要求群臣獻計獻策。

一個大臣道:“既然有協議,那就兌現唄。不然顯得楚國沒有誠信。但是給了之後,咱們還可以用武力奪回。這樣就顯得楚國又有誠信,又有能力。”

楚頃襄王心想:就我們現在的實力,哪能從齊國手裏奪回土地!

另一個大臣道:“楚國之所以人口眾多,是由於地大物博。如果把東部國土割讓給齊國,楚國的糧源和兵源就會大大減少,所以我認為不能履行協議,而應該派兵堅守。”

楚頃襄王心想:“就我們現在的實力,哪能抵擋住齊國的進攻!”

又一個大臣道:“就我們現在的實力,哪能抵擋住齊國的進攻,我們還是得向秦國求救。雖然秦國扣押了先王,但如果齊國侵占了楚國的土地對秦國也不是好事。”

楚頃襄王道:“你們三個各說各的理,我到底該聽哪個?”

這時楚頃襄王的老師慎子道:“他們三個說得都有理,又都沒有理,他們的意見都可以采用,但又不能完全采用。讓建議割地的那個大臣去辦理土地交接事宜,然後讓建議防守的那個大臣領兵去防守,再派建議求救兵的那個大臣去秦國求救兵。”

楚頃襄王點頭稱善。

楚國按計劃行事。一開始孟嘗君見楚國老老實實送來土地很是高興,等派軍隊去接收的時候才發現那裏防衛森嚴,根本不像要交出的樣子。孟嘗君很生氣,正要發大軍去奪取,又聽說秦國已經發出救兵,只好咽下這口氣。

原來楚國也有涮別人的時候。

楚懷王在秦國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秦昭王也拿他沒有辦法,又聽說楚國已經另立太子,一肚子火沒地方撒,於是派了一支秦軍去問候楚國的邊界,奪得楚國析地(今河南西峽)十六城。楚懷王對秦國已經失去利用的價值,就被軟禁在秦國。

衣食無憂,沒有自由的日子過了兩年,楚懷王萌生了逃亡之心。秦國的看守也因楚懷王的喪失價值而日漸松懈。在這兩年內,列國形勢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北方一直默默不聞的趙國由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日漸強大,還與秦國、宋國結成戰略同盟對抗著齊國、趙國、韓國的同盟。齊國的孟嘗君出於對秦國的私人恩怨,率領齊韓魏三國同盟攻打秦國。秦國畏懼孟嘗君的強大,被悶在函谷關之內做了縮頭烏龜。

公元前297年,就在秦國把全部精力用於與孟嘗君的較量時,楚懷王趁機擺脫看守,奪得馬車從鹹陽逃走,後來竟騙過看守溜出函谷關。趙國離秦國比較近,而且國家強大,楚懷王認為那裏應該比較安全,就去了趙國。可是到了趙國才得知趙武靈王正在北方擴地,留守都城的趙惠文王還是個孩子,他不敢作主,只好請楚懷王高擡貴腳。楚懷王往遙遠的故鄉跑去,半路上卻被秦國的追兵趕上,像逮小雞一樣押了回去。命途多舛的楚懷王在秦國又活了一年便死了。秦國不想再為難這個可憐的人,便把楚懷王的屍體送還楚國。楚國老百姓哀憐楚懷王的不幸,紛紛留下了傷心的眼淚。楚懷王用自己的生命向六國敲響了警世鐘:寧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秦國的那張破嘴。

人的一生真是奇怪。有的人混帳半生,臨死良心發現,有的人英名一輩,臨死卻晚節不保,楚懷王屬於前者,太平天國的李秀成屬於後者。

楚國不幸的人也不僅僅是楚懷王一個,比楚懷王還不幸的人是屈原。在楚懷王當政的最後幾年,屈原已經被發配到南方蠻夷之地。屈原出身楚國官宦世家(屈,景,羋是楚國國姓),對楚懷王情深義重,雖然官服已離身,可心依然是楚國心,遠在他鄉仍念念不忘為國出力。但楚頃襄王絲毫沒有振作之象,他奢侈腐朽、卑弱無能,在政治上依靠以令尹子蘭和靳尚為首的腐朽官僚集團,致使楚國防備松懈,民心渙散。

楚國在遭受不幸之後並沒有振作起來,相反卻自己邁著大步向沒落走去。

屈原在國都的政敵擔心屈原重返政壇,緊鑼密鼓地醞釀著陰謀。已經是令尹的子蘭聯合上官大夫惡意中傷屈原,楚頃襄王陷於認知失明,無法獲得事情的真相,便將屈原再次發配到更南面的地方。屈原流連於沅、湘二水,看著楚國的大好山河,一邊發牢騷,一邊寫詩,直到二十年後楚國發生了另外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5、攻秦】

垂沙之戰,孟嘗君雖然沒有給齊國帶來實質性的利益,卻使得自己名聲大噪,不但魏國韓國堅定了跟著齊國混的決心,連秦國也對孟嘗君動了心思。秦國對孟嘗君的看法是兩方面的,一是畏懼,二是喜歡,畏懼起於孟嘗君擅齊之強的權勢,喜歡起於孟嘗君在國際上有崇高的人望。秦國對付孟嘗君的方法只有一個:派個獵頭把他挖到秦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