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長平之戰(第6/7頁)

趙國接受上黨的好處是能在與秦國的最後對決之前不廢吹灰之力占據一塊戰略意義極重的區域,而且有上黨老百姓的真心擁護。不利之處是,上黨郡無法為龐大的駐防軍提供充足的口糧,與趙都邯鄲之間又隔著太行山,只有一條小路可以通過,運輸糧食效率低下,跑冒滴漏現象嚴重,糧食問題將會成為制約趙軍戰鬥力的瓶頸。至於說趙國接受上黨引來秦國的攻擊,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秦趙對決是大勢所趨。等秦國清理幹凈外圍,做好一切準備,趙國恐怕更吃不消。這裏不存在什麽“橫挑強鄰”的問題。

可以說趙國接受上黨,有利也有弊。個人認為利大於弊,而且弊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克服,將在下面論述。

二、如何接受上黨

對長平之戰的爭論中,有一個環節不曾被他人注意。拋開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這個問題不論,趙國接收上黨心態很值得懷疑。從進展的速度,我們有理由懷疑,趙國單純地將上黨看作韓國送上大的禮物,而忽略了背後的秦國危險。如果說該不該接受長平還存有爭議,那麽趙國接受上黨的具體做法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了。關於上黨問題的爭論與其說是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毋寧說是如何接受上黨。

如果趙孝成王能夠深刻認識到接受韓國上黨便意味著與秦國開戰,趙軍無論如何也不會2個月才送去遲來的愛,上黨也不會在交戰初期便輕易地落入敵手。趙國恰當的做法是,第一時間派軍隊接管上黨,廣積錢糧,厲兵秣馬以待秦軍的到來。如此上黨才能發揮出它的戰略價值。

三、換將

趙國用趙括代替廉頗歷來被史學家看作是趙國失敗的直接原因。趙孝成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趙孝成王政治經驗不足,同時也是軍事上的門外漢,一旦遇到困境就暈頭轉向,不知所措。他將趙括母親等人的忠告放在一旁,僅憑範雎別有用心傳播的一些街談巷議就作出了改變國運的一項人事決定。趙孝成王分辨能力差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是範雎散布的謠言正好切中趙孝成王內心的想法。

在換人之前,趙國出現糧荒,趙孝成王四處求救,均遭拒絕。此時趙國與秦國在前線僵持已過三年,這種高強度,長時間的軍事對抗對年輕的趙孝成王來說無異於煎熬。雖然趙國自從趙襄子時期就有勒緊褲腰打硬仗的光榮傳統,但傳到趙孝成王這一代已經蕩然無存。死亡是痛苦的,比死亡更痛苦的是等待死亡。趙孝成王已經亂了方寸,只是為了打破僵局而打破僵局。在這種心理下,號稱軍事天才的趙括便顯得那麽富有魅力。趙孝成王不由得動了心。

四、趙括

趙括作為長平之戰趙軍的最高指揮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失敗不是偶然的,失敗的根源深藏在性格之中。“知之莫如母”。趙母完全清楚趙括性格中的死穴。戰爭是一門非常實際的學問,趙括僅憑從書本上學來的條條框框便自以為無敵於天下。“兵者,國家兇器也!”對待戰爭,最優秀的統帥表現出來的是深深的敬畏。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沒有誰敢保證一切盡在掌握中。趙括所了解的戰爭是抽象的戰爭,而不是真實的戰爭。抽象的戰爭其實是一種腦力遊戲,規律性很強,但凡有點智商的人就能玩得明白。而真實的戰爭卻處處體現規則,又處處沒有規則。比如,兵家普遍忌諱背水而戰,而韓信卻刻意地去追求背水而戰。兵書上寫著:交戰時要第一時間占領地勢制高點,趙奢這樣做便打敗了秦軍,馬謖照著做卻痛失街亭。熟悉數學的同學都知道,數學建模的難點不在於求解模型,而是如何建立一個切合實際的模型。趙括只是精於求解模型,而不懂如何建立模型。趙括對戰爭的認知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而他驕傲自大的性格又使其對自己的缺陷缺乏清醒的認識。而掌握決策權的軍事門外漢們只看到趙括誇誇其談時的熱鬧。最後致使趙括的缺陷成為致命的缺陷。

趙括接手兵權之後,並沒有做太多的偵察工作,連對方將領都沒有弄清楚的前提下,便草率地選擇了中央突破。這又是他驕傲自大的又一次體現。驕傲則容易主觀,主觀則會沖動,沖動便得到了懲罰,末了,還有一個成語流傳於世——紙上談兵。

五、其余五國

山東六國皆知秦強趙弱。而且秦國號為暴秦,已有席卷天下之勢。很顯然,他們應該團結起來對抗秦國,這個道理六國都懂,以前也是這麽做的。秦國攻打魏國時,其他國家就會派援軍相助,迫使秦國數次鎩羽而歸。這種不成文的相互救援機制在長平之戰時卻失靈。秦趙對抗的三年多,其余五國眼睜睜的看著,趙軍被包圍的49天裏,其余五國依然在眼睜睜的看著,或許還有點幸災樂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