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布托(第12/12頁)



1972年4月於卡拉奇


[1]穆罕默德·齊亞·哈克(Muhammad Zia-ul-Haq, 1924—1988),1976年出任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1977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阿裏·布托政府。1978年起任巴基斯坦總統。1988年因飛機爆炸遇難。

[2]謝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 1920—1975),孟加拉國總統。1949年參加組建人民聯盟,曾任總書記和主席,主張東巴基斯坦自治。1971年被巴基斯坦當局以“叛國罪”逮捕。同年孟加拉國臨時政府成立後,被缺席擁為總統。1972年獲釋後回國就職,後改任總理。1975年任總統兼國防部長。同年在軍事政變中被殺。

[3]穆罕默德·阿尤布·汗(Muhammad Ayub Khan, 1907—1974),巴基斯坦總統。1951年任陸軍總司令兼任國防部長。1958年發動政變,出任總統兼國防部長、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和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1960和1965年兩度當選為總統。1969年迫於國內形勢,宣布把政權移交給陸軍總司令葉海亞·汗。

[4]穆罕默德·葉海亞·汗(Muhammad Yahya Khan, 1917—1980),巴基斯坦總統。曾任巴基斯坦陸軍總司令,接替阿尤布·汗任總統兼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1970年巴基斯坦大選,東巴基斯坦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獲勝。葉海亞·汗不予認可,動用武力鎮壓,導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孟加拉獨立。1971年交出權力。

[5]馬薩涅洛(Masaniello, 1620—1647),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漁夫,164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義的領袖。他在公共市場上鼓動同胞,反對當時占有該地的西班牙人的壓迫,並慫恿他們起義,結果被起義者擁為那不勒斯的執政者,組織了人民軍。後被西班牙總督派人暗殺。

[6]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 1916—2009),美國著名新聞主持人、記者。主持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黃金档節目《晚間新聞》20年,以報道事實真相著稱,曾被公眾選為“美國最受信任的人”。

[7]埃塞俄比亞首都。

[8]尼祿(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 37—68),古羅馬皇帝,歷史上有名的暴君。54—68年在位。64年7月17日羅馬城發生大火,後人普遍認為是尼祿指使人縱火,目的是為了擴建皇宮。

[9]指1970年11月12日襲擊東巴基斯坦的博拉旋風。這次旋風風暴潮總共淹沒了東巴基斯坦18%的土地,16個縣淪為災區,受災人數1000萬人,死亡人數高達20多萬,另有10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美元。

[10]蒂卡·汗(Tikka Khan, 1915—2002),巴基斯坦陸軍上將。1971年3月任東巴基斯坦省省長、軍事執行官。後曾任陸軍參謀長、國防和國家安全國務部長、旁遮普省省長。

[11]指穆吉布·拉赫曼提出的主張東巴基斯坦自治的《六點綱領》。

[12]此為舊名,1977年改名為費薩拉巴德。

[13]《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奧斯卡·王爾德1891年創作的小說。畫家霍華德為天生漂亮異常的道林·格雷畫了一幅和真人一樣大的肖像,道林·格雷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擔歲月和心靈的負擔,而讓自己永遠保持青春貌美。一次他粗暴地對待了他所愛的女演員西比爾·文,回家後發現肖像上出現了殘忍的表情,肖像已開始隨著道林·格雷心靈的變化而變化。

[14]夏爾·莫裏斯·德塔列朗-佩裏戈爾(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 1754—1838),法國政治家、外交家。拿破侖帝國的外交大臣,波旁王朝復辟後又任外交大臣。維也納會議時率法國使團赴維也納參加會議,為戰敗的法國爭得了不少利益。

[15]約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英國哲學家,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憲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開國元勛及法國啟蒙運動中的許多主要哲學家。

[16]朱塞佩·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 1805—1872),意大利政治思想家、作家、革命家。1831年建立青年意大利黨,致力於意大利的統一。與加富爾、加裏波第被稱為意大利建國三傑。

[17]約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國作曲家,德國音樂史上最後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

[18]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1475—1564),意大利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