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王莽:從先進模範到亂臣賊子(第7/13頁)

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就任六個月之後,南越人向朝廷進獻了一只白雉、兩只黑雉。儒生們一查古書,《尚書》記載周朝之時,越裳氏曾向周成王進獻白雉。這件事在此時重現,顯然是“周成白雉之瑞”。於是有人上書,應該像封周公那樣封王莽為“安漢公”,增加兩萬八千戶封戶。此議一出,群臣紛紛響應。

王莽再三辭讓,最後接受了這一稱號,但拒絕接受封戶。

《漢書·王莽傳》說,此事是王莽暗示地方官搞的陰謀,這一說法像諸多其他不利於王莽的記載一樣,是缺乏根據的臆測。更大的可能是,西南地區的地方官主動策劃了此事。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莽執政得到了地方官員的擁護。

王莽的政策方針完全遵循了儒家理論,他不搞裙帶關系,不封王氏子孫,而是尊崇皇族。他依《周禮》的精神,封宣帝子孫三十六人為列侯,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解放了一批皇族後裔。此舉一下子贏得了皇族的擁護。

他號召官員節儉度日,與百姓共患難,帶頭捐款一百萬錢,捐地三十頃,用來救助貧民。每遇水旱災害,他就吃素,與民同甘苦。在他的帶領下,共有兩百三十名貴族捐獻田地,分給貧民。

王莽按照《周禮》的記載,在全國建立倉儲制度,儲備谷物,作為賑災之用。他按照上古傳說,改革官制,設置“四輔”,加封周公、孔子等聖賢的子孫。

王莽還大興教育,擴大太學招生量,太學生數量很快翻了幾番,突破一萬人。他還在各地廣建學校,征召“異能之士”,拓寬了普通知識分子入仕的渠道。和此前的一派亂象相比,大漢朝在王莽的治理下,真的是撥亂反正,蒸蒸日上。由於王莽不遺余力地大抓意識形態建設,紀綱恢復,社會正統價值觀念得以弘揚,所以社會風氣明顯好轉。從王公貴族到知識分子,再到普通百姓,都覺得“道德楷模”王莽是他們利益最好的代言人,王莽具有超人的品格和能力,是人民信得過的領袖。

一個隱秘的想法在全國人民心中蠢蠢欲動:為什麽不讓王莽做皇帝呢?

人們對劉姓子孫已經失去了信心,漢平帝長大了,也不會好到哪兒去。由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深入人心,漢朝老百姓人人都知道“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王莽符合皇帝的條件。讓王莽做皇帝,天下人的利益就有了永遠的依靠,就可以避免平帝親政後受二茬苦、遭二茬罪。

不過,這個想法想想可以,說出來的風險太大了。惡莫大於叛逆。所以,人們所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表達對王莽的支持,呼籲提高王莽的地位,至於最後高到什麽程度,大家盡量不去想,以免受到心中罪惡感的壓迫。

千萬人的想法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無形然而能量巨大的洪流,並且像滾雪球那樣,勢力越來越大,終於,把全國人民都裹挾進去,形成了天崩地裂的巨大勢能。

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漢平帝十二歲,按《周禮》到了結婚的年齡。王莽發布詔書,在天下博采名門之後,選拔皇後。為了避嫌,他特意提出自己的女兒不參與競爭。王政君同意了這個提議。

消息傳出,社會上反應強烈。大家都覺得這樣對王莽不公平,每天都有上千人上書朝廷,和朝廷論理。這其中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和學生。上書的人擠得政府門前水泄不通,幾乎形成騷亂。王莽還特意派遣長史到各處去做工作,勸阻人們。結果上書的人更多了,一天數千起,人們紛紛呼籲:“願得公女為天下母。”形勢迫人,王政君只好收回成命,把王莽的女兒列為候選對象。結果不言而喻,王莽之女獲得最廣泛的支持,順利地成為大漢皇後。

朝臣查閱古書,上古的天子封後父的土地多達百裏,所以加封王莽兩萬五千六百頃土地。王莽反復力爭,終於退回了土地。按過去的先例,聘皇後的禮金達數萬萬錢,王莽只接受四千萬,還把其中三千三百萬用來周濟別人。

第二年,漢成帝成婚,有大臣提議應該加封王莽為宰衡,位在所有公爵之上。幾天之內,就有八千百姓和官吏上書朝廷,支持這一建議。宰衡一職,是把上古伊尹和周公兩大名臣的封號合起來起的新名,古所未有。王莽求見王政君,痛哭流涕地拒絕這一封號,並且以稱病辭職為要挾。但是朝廷堅決不許,王莽最後只好接受了這一封號,同時,從封賞中拿出千萬,交給侍候王政君起居的官員,表示其孝敬之心。

大漢在王莽的領導下繼續欣欣向榮。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主持重定了“車服”制度,全國人民的著裝、住房、器用按等級得到了整齊劃一的規範。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根據德政精神,下令對老人、兒童不加刑罰,婦女非重罪不得逮捕,並且按《禮記》的記載,修建據說上古時曾有過的明堂。一時之間,文治達到極盛。大學者揚雄也被王莽的皇皇治績所傾倒,孤傲的他滿懷熱情地作了《劇秦美新》一文,贊頌王莽的偉大。他說,王莽的治理完全符合先聖精神,在他的領導下,大漢王朝“帝典缺者已補,王綱弛者已張,炳炳麟麟,豈不懿哉”。他激動地贊美王莽之治“郁郁乎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