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子去世,媚娘重導權力部署(第6/10頁)

含元殿上,望日大朝。皇帝依舊是那副萎靡不振之態,皇後依舊神采奕奕,百官也依舊申述著那些老生常談的話,匯報著無傷大雅的事情,一切似乎都與往日沒什麽不同。然而就在皇帝興致索然,即將宣布散朝的那一刻,皇後又一次走出珠簾,雙手捧上自己的奏疏。

“臣妾有幾條關乎時政的諫議,望陛下采納。”

諫議?自己經手的事,誰諫議誰?郝處俊、戴至德等人面面相覷——當初一道避位奏疏,以退為進贏得參政權,今天又來這麽一手,武皇後還有什麽花招?

偌大的朝堂鴉雀無聲,唯有宦官範雲仙操著那尖細的嗓音,讀著那辭藻豐盈的諫言書:“夫禮緣人情而立制,因時事而為範。變古者未必是,循舊者不足多也。竊謂子之於母,慈愛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濕,咽苦吐甘……國家聖緒,出自玄元皇帝,此社稷之所本,廟堂之所興,伏請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每歲明經,準《孝經》《論語》策試……”

洋洋灑灑一篇奏疏,從頭到尾竟讀了半個時辰,文武百官都有些坐不住了。總的歸結起來共計十二條:一、勸農桑、薄賦徭;二、免除三輔之地百姓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禁浮巧;五、停建宮室,減輕勞役;六、廣開言路;七、杜絕讒言;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母喪者,服缞三年;十、勛官已給告身者無需別加追核;十一、增京官八品以上俸祿;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這“諫言十二事”涉及了朝政、軍事、經濟、吏治、民生,可謂面面俱到。但在宰相看來,皇後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說到底無外乎三點:討好皇帝、籠絡人心、鞏固己權。

李治本性節儉不尚浮華,她便倡議禁浮巧、停建宮室;李唐自詡是太上老君之後,李治更追尊老子為玄元皇帝,她便提議王公以下皆讀《老子》,還要納入明經考試,這明顯是迎合皇帝所好,而且如今李貞、李煒等親王也在朝,連他們也一並討好了。此舉更是向天下表明,她武皇後絕對是維護李家的,雖然越格提拔娘家侄子,並無其他圖謀,希望臣下不要有異議。繼而又自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衍生出息兵的主張。但是新羅野心不死、吐蕃磨刀霍霍,甚至臣服已久的突厥也漸漸不安分,眼下這種狀況息兵從何談起呢?

相較之下反倒是籠絡人心的意味更明顯——昔日帝後鏟除關隴重臣是在洛陽,舉行封禪是在山東之地,鹹亨之際皇後主持危局也是在洛陽,所以她在洛陽的威望比較高,而在關中之地卻不太受歡迎,免除三輔之地百姓徭役,正為彌補這一點。

更厲害的是第十條,停止追核勛官。勛官並無實權,這是朝廷據戰功賞給將士的頭銜,只有經過詮選才能真正獲得官位,對一般府兵而言所能得到的實際利益是土地和司法豁免。但隨著土地壓力增加,地方州縣想盡辦法拒絕承認勛官,制定一堆苛刻的追核制度,不合格者立刻追回,朝會授予勛官,奪賜破勛,所應給予的好處自然就免了。這固然是無奈之舉,卻大大損害了軍功者的利益,也降低了朝廷威信。將士們英勇奮戰,結果沒有絲毫實惠,豈能不生怨心?皇後這條諫議是基於大非川之敗和賈敦實進言的有感而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哪怕大家能享受的好處少一點兒、得到的田地少一些,也總比空勞一場強得多。而這樣一個提議,天下又有多少軍功者要念她武媚的恩啊!

同樣的道理,增京官八品以上俸祿,是收長安中下層官員之心;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是籠絡官場中那些自詡不得志之人;高喊著減輕勞役,更是欲得民心。對受益者而言固然是好事,但這些無一不是增加朝廷的財政困難,歸根結底還是為鞏固皇後自己的權力。

尤為重要的一點,皇後主張父在母喪者服缞三年。宗法於禮雖是夫妻匹齊,但仍然以父系為主。父親去世子女需服喪三年,母親去世時如果父親已經不在世,同樣要服喪三年;但如果父親仍在人世只需服喪一年。現在皇後倡導父母平等,強調孩子應尊重母親,這就不得不使人浮想聯翩——會不會是告誡太子、皇子要尊重她,服從她的一切安排?這還是基於權力,以母親之尊壓制監國之權。

至於勸農桑、薄賦徭、廣開言路、杜絕讒言不過都是官樣文章,哪朝哪代都有人喊,若沒有實際舉措便是空談。況且她已經承諾要給中下層官員和那些小軍官好處,即便開言路大家豈能說她不好?一旦人言紛紛,被指責的對象不會是她武皇後,而是身居高位輔政李弘、李賢的這幫宰相,這真是狠辣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