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議(第4/4頁)

大議要比清晨的議事正規得多,也可以說是新帝登基前一次準朝會,諸將吏論資排輩,以楊致堂、李普、韓文煥、沈漾、鄭榆等人為首,依次在大堂內分列站好。

韓家有韓老爺子為代表,位於文武將吏班列之前,韓謙辭去廣德軍制置使及左廣德軍都指揮使兩職,以從四品下的敘州刺史以及潭王府咨議參軍事論序,差不多得要與王琳、文瑞臨這些人站到大堂靠近門的角落裏。

好在負責大議秩序的張平、姜獲實在看不過去,將他安排站在李知誥的下首。

韓謙站在人群之中,內心冰冷的看著大堂內一幹人等的反應。

吳尊作為杭州刺史,早前便是從戶部侍郎左遷,在金陵事變之前就官居正四品上,杭州又是上上州,在大楚版圖之內,地位要比敘州這個偏遠之地高得多。

秀州刺史陳凡品秩要略低一些,但他與暫時留守陽江的湖州刺史黃化乃是兒女親家。

吳尊、陳凡以及最早投附的顧芝龍以及致仕後又因勸降之功出任饒州刺史的富陌,他們四人站在大堂之上,可以說是江東世家門閥勢力的代表。

即便江東世家門閥不能算三皇子的嫡系,但除了黃化所率領的湖州兵以及顧芝龍所率領的右廣德軍之外,後續進攻金陵的糧秣等物資,還將主要從杭湖秀衢等州籌集,用數萬民夫,源源不斷的經浮玉山北麓運入郎溪、宣城,然後再經郎溪、宣城往各軍營寨輸送。

看吳尊、陳凡與顧芝龍頗為從容的站在對面的班列裏小聲說著什麽話,新帝繼位登基之後,不會缺了他們的位置。

豫章郡王楊致堂及其子楊帆則代表宗室及江西諸州的世家門閥勢力。

即便楊致堂回到楊元溥身邊任事,將原江西招討軍的兵馬交由臨晉侯李長風指揮,但以洪袁州兵為主的江西招討軍,都將、營指揮使都是楊致堂從洪袁州諸世家子弟選用的嫡系。

鄭榆、鄭暢、鄭暉、鄭興玄父子叔侄四人,可以說是黃州及周邊州縣的世家門閥代表。

張潮乃是郎潭等湖南投附世家閥勢力的代表。

張潮與其族弟張瀚看似勢單力薄,也僅僅是削藩戰事期間被迫投附過來的,也沒有多顯赫的功績,但湖南行尚書省自成立之後,諸行院部司要急著籌立,只能從朗州嶽州投附過來、與馬氏牽涉不是特別深的世家門閥選用了上百名識書斷字、略知律法的子弟充為吏事。

這些人則自然是以張潮、張瀚二人為領袖。

楊元溥入主金陵,要重新組建三省六部九寺,大部分投叛安寧宮的官吏都要清洗,也很難從各地選擇出來足夠多的文官出來,自然還是要從湖南行尚書省調撥一批用慣的文吏。

這也是直接決定著張潮、張瀚兩兄弟日後的勢力及影響力絕不會弱。

當然了,大堂之內,還是信昌侯府的人馬最眾。

李遇病逝之後,李長風、李秀等浙東郡王府一系的人物,他們倘若沒有自立門戶的野心跟意願,自然也是跟信昌侯府站到一起。

再加上李普、李知誥、周元、李沖、高隆、李磧、鄧泰、文瑞臨等人,信昌侯府一系的人物,至少在表面上已經足足占到大堂之上三分之一的人。

當然,還需要信昌侯李普有能力摟得住這些人才行。

說起大議,其實很多事情在進入繁昌之前,楊元溥就與沈漾、鄭榆、鄭暢、楊致堂等人已經商議好,這時候公布出來供大家討論。

首先是如何組織攻打金陵的最後一仗。

楊元溥與沈漾、鄭榆、楊致堂他們初步討論出來的方案,是以沿江招討軍為主,繼續沿著長江南岸水陸並進,經當塗、采石一步步從西南方向往金陵城下進逼。

右廣德軍進入茅山以東,會合湖州兵之後,主要負責收復寶華南麓的江乘縣,從東面進逼金陵。

而在右廣德軍東進之後,從南陵到溧水,從南面進逼金陵的重任,則由江西招討軍承擔。

如此一來,將實現從軍事上三面合圍金陵。

戰事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占領清理金陵外圍的敵占城池防壘,三路兵馬分別由李知誥、李長風及顧芝龍任主將,第二階段是進逼到金陵城下,則以李知誥為主將,統領調度攻打金陵事宜。

此外便是樞密院及政事堂的設立。

樞密院乃是軍政之機構,前朝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作為宰相議政之所,也是政令所出之地。

於繁昌城設立樞密院及政事堂,則代表在攻陷金陵之前,取而代之的新楚廷已具雛形。

具體的部司設置及人選,也是沈漾、楊致堂、鄭榆、鄭暢等人在趕來繁昌城的途中已經商議好了。

政事堂以沈漾、鄭榆以及張潮、韓道銘、鄭暢、吳尊等人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樞密院,楊元溥自領樞密使,以楊致堂、李普以及陳德、韓謙、李知誥、李長風、鄭暉、顧芝龍、高承源、柴建、黃化、周元等為左右副使及咨議參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