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914(第2/8頁)

對騎兵抱有的幻想也破滅了,雖然不像要塞被攻破這樣迅速。在克裏米亞戰爭[40]中,英軍的輕騎旅沖擊俄軍炮兵陣地,至少還能夠攻擊到那些大炮。而在1914年,這已不再有任何可能。一名步兵手持步槍,能夠擊倒一英裏外的戰馬,可火炮的破壞性要大得多,射程已達3英裏。不過,在空曠地帶,騎兵還是能夠發揮作用,能夠發現敵人的位置。在這方面還沒有其他重要的替代方法,因為內燃機還處於相對不成熟的階段——有50輛德國運貨汽車翻越山路崎嶇的阿登高原,結果幾乎全都壞掉了。但戰馬每天要吃掉10公斤草料,這對後勤供應提出了巨大要求,同時這也正是步兵在補給方面所遭遇的困難。西線的戰爭就是以法國的重騎兵師和德國的長槍騎兵師炫耀軍靴、馬鞍和軍號開始的。奧匈帝國的軍隊使用的馬鞍,本來是給騎士們設計得十分完美的工具。但天氣炎熱,馬匹又都是從百姓手裏征用而來的,漂亮的馬鞍摩擦著這些瘦弱動物的背部。給馬匹造成了傷害,這使得從突襲進入俄羅斯領土而後返回的法國重騎兵,不得不步行。俄國騎兵對東普魯士地區進行偵察,也由於糧草不足不得不立刻後撤,而年邁的納希切萬[41]可汗,這位得到沙皇重視的韃靼騎兵團成員之一(政府感謝了韃靼騎兵,是因為他們鎮壓了1905年發生在敖德薩的革命性動亂),還由於標槍的原因沒能騎上馬。

歐洲人記憶中的戰爭都是短暫的——尤其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他們沒有關注持續時間長且十分血腥的美國內戰。因此,每個大國都想發動進攻,德國人最先啟動戰爭計劃。他們遵循“施裏芬計劃”,穿過比利時,在西線發起大規模進攻。該計劃認為德軍的右翼向巴黎西北方向移動,而法國人重兵防禦東部邊界,也許他們會試圖入侵南德地區。施裏芬希望,法國人會中圈套,盡管他在1905年時也警告過,除非德軍遠比法軍強大,否則計劃不宜實施。在1914年,德軍有170萬人。法軍有200萬人,外加10萬英國軍人和比利時軍人。但總體來說,德國人做了更好的準備。法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年輕人的吃穿耗費了大部分軍事預算,那麽,留給強化訓練長期服役士兵、軍士抑或購買復雜設備的資金就不多了。法國人把征兵作為一種灌輸共和國民族主義的工具,但這個國家的人口幾乎一半是農民,而且相當常見的是,他們甚至不會講純正的法語。可以說,法國軍隊征召每一個人,甚至是僧侶。

與此同時,德軍則能夠把更多資金集中用於訓練和改進裝備,這是因為將官們根本不想過度擴軍,而且沒必要讓那些會“降低”普魯士軍隊質量的人擔任軍官。從支出比例上看,德軍很少把錢花在供養應征入伍者身上,它擁有的軍士人數,3倍於法軍,也遠多於俄軍。可以說,在德軍中,軍士同普通士兵幾乎沒有區別。

而且,法國人缺少德國人所擁有的重型火炮,僅有的火炮還都被放在各個要塞裏面。此外,法國人缺少德國人已經熟知的其他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輕型迫擊炮,這種武器能夠在高彈道(以45°)發射炮彈,並能使炮彈命中防禦工事後面的目標或樹林中的目標,而平射彈道(以16°)發射的機槍卻無法打中防禦者;另一種武器則是鐵鏟,也被稱作戰壕挖掘器。如果士兵能夠躲藏在地下的洞穴中,除非遭遇重型炮彈的打擊,否則就很難被擊中。德國人有鐵鏟,而法國人卻沒有,為什麽呢?這可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答案可能就是德國人以更高的強度訓練了極少的人,能夠依靠這些人而不至於造成恐慌;而法國人卻利用極少的軍士訓練更多的人,這意味著要以簡單,甚至粗陋、龐大的編隊形式維持他們的秩序才能前進(類似於一個世紀前革命戰爭中的縱隊,這也比18世紀時線形編隊付出了更高昂的生命代價)。而且,這些人身著的紅藍色軍服,也使得他們十分顯眼,而其他國家的軍隊都已經改穿灰暗色調的制服,甚至蘇格蘭兵團的褶襇短裙都已變成土黃色了。

各國軍隊都已出動,但最先調動的是德軍。如果德國人想要輕易地穿過比利時,他們就必須奪取列日這個至關重要的要塞,因為他們需要鐵路,而列日正是個關鍵節點。8月7日,德軍耍了詭計,占領了中心堡壘,而特地帶來的奧國重型大炮則攻陷了外圍的碉堡。到8月18日,德軍集結完畢,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進入了比利時平原。德軍在右翼布置了3支部隊,共52個師,約75萬人。其中的左路鎮守在梅斯到蒂永維爾之間,在更南邊的邊界處,德軍的力量相對較弱。

實際上,3支德軍都在進入一個不設防地帶,他們行軍神速,一天20英裏,這是一項非凡的成就。比利時軍隊撤退到海邊的安特衛普要塞群和那慕爾。在該地區的南邊,部署了一支法軍(朗雷紮克的第五軍團),與此同時,英國遠征軍也在該地區左邊集結,但在一段時間裏,這個地區沒有發生戰鬥。可能法國最高指揮官約瑟夫·霞飛[42]將軍沒有關注此地,因為他正在籌劃“第十七號計劃”[43]。他認為這將是一項巨大的反攻計劃,德軍將會被驅趕回萊茵河,而法軍將占領阿爾薩斯和洛林。可這是一場災難!8月20日,在薩瑞柏格·莫漢吉一役中,法軍艱難地對德軍布滿機關槍的防禦陣地發起進攻,卻被打得支離破碎,隨後又遭到德軍的反攻,損失了150門大炮,2萬人成為俘虜。8月21日,霞飛將軍決定再次發起一次進攻,不過這次選擇的地點是位於法國東北部和比利時東南部的阿登高原地區,那裏山路崎嶇、林木茂密。在這一地區的是中路德軍,由於已經見證了右路和左路德軍的威力,因此,法軍參謀部認為德軍中路兵力必定較弱。這又是一場災難!由於法國人受到他們自己軍隊規模的限制,法國標準的75毫米野戰炮無法在山地作戰中發揮效力,但德軍卻配備了一種能夠在這種地形上作戰的火炮。與此同時,遠在西北部的朗雷紮克部隊也表現糟糕,開始從那慕爾撤退,並與英軍——它的指揮官是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的約翰·弗蘭奇爵士——失去了聯系。8月23日,右翼德軍中克魯克第一集團軍與英軍在蒙斯–孔代運河遭遇,英軍正規兵每4秒發射一整排子彈,極大地阻擋了人數上占優的德軍進攻,雖然自身損失1 850人,但德軍的損失要3倍於英軍。當天下午,德軍運來榴彈炮來應對這困難局勢,英軍被迫撤退,從時間上看與朗雷紮克部隊的後撤幾乎同步。法軍損失慘重,到8月底,法軍陣亡75 000人,20萬人受傷並成為俘虜。而德軍的損失要遠遠少於法軍,這是因為他們從北面快速進入法國,沒有遭遇多少抵抗。為在巴黎周圍重新進行部署,英法聯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