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造成的危害(第3/6頁)

[2]張嘉璈:《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第66頁。用周舜莘的話來說,“經濟負擔的分配不公導致公務員隊伍中普遍的貪汙受賄和腐敗,這無疑是國民黨政府倒台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通貨膨脹(1937—1949)》,第258頁)。阿瑟·楊說得婉轉些,“通貨膨脹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讓他們轉投共產主義”(《中國的戰時財政與通貨膨脹(1937—1945》,第323頁)。

[3]謝諾(Jean Chesneaux):《中國工人運動(1919—1927)》。

[4]關於1927年的事件,見伊羅生(Harold R. Isaacs):《中國革命的悲劇》;謝諾:《中國工人運動(1919—1927)》,第14章。

[5]方福安對該法律進行了翻譯,見他的《中國勞工:中國勞工條件與勞工運動的經濟統計調查》,第161—170頁。

[6]上海,勞動出版社:《大革命以來上海工人階級為爭取統一團結而鬥爭中的某些情況》(以下稱《大革命以來……》),第15—18頁。破壞罷工是杜月笙討好國民黨領袖的效勞方式之一。作為黑社會秘密組織青幫的頭目,他在1927年幫助蔣介石控制了上海的局勢。杜與國民黨政府保持了多年的關系,他開始成為上海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擁有了新地位後,杜月笙竭力樹立正面形象。因此,他創辦了恒社,他的手下都作為他的學生加入。見汪一駒(Y. C. Wang):《杜月笙政治生涯初稿》,載《亞洲研究》雜志,第26卷第3期,1967年5月,第440頁。

[7]拉鐵摩爾(Eleanor H. Lattimore):《遠東的工會》,第16頁;尼姆·威爾斯〔Nym Wales,海倫·斯諾(Helem Foster)的筆名〕:《中國勞工運動》,第178頁。

[8]尼姆·威爾斯:《中國勞工運動》,第67頁。

[9]在城市裏的中國共產黨地下成員和農村的遊擊隊員之間建立聯系後,彼此之間開始有來有往。上海工人與新四軍和蘇南抗日義勇軍並肩作戰。類似的,據說香港和北平的工人加入了附近地區的共產黨遊擊隊。見下一節關於“共產黨的地下活動”的內容。又見《大革命以來……》第31—32頁和尼姆·威爾斯《中國勞工運動》第86—89頁。

[10]上海《大公報》,1946年1月26日;上海《中美日報》和上海《申報》,1946年1月27日。

[11]張嘉璈:《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中國的經驗(1939—1950)》,第69頁。

[12]《中國周報:每月報道》,1947年1月,第13頁;上海《大公報》,1947年2月26日。上海的工人是最不服管束的,它的獨立程度似乎直接隨著它的規模變化而變化。1948年4月,國家經濟調查委員會和社會事務部的數據顯示,上海有7738家工廠,占中國總數的55%。天津有1211家工廠(8.6%),台灣985家(7%),南京888家(6.3%)。該調查顯示上海有367433名產業工人,全國總數為682399名(南京《中央日報》,1948年4月27日)。

[13]鐘洛:《在鬥爭裏壯大:記二十五年來的中共上海電力公司支部》,《解放日報》,1951年6月30日(收入劉長勝等編《中國共產黨與上海工人》,第30—34頁);上海《文匯報》,1946年2月5日和6日。

[14]上海《僑聲報》,1946年5月31日;上海《申報》,1946年6月1日。

[15]重慶中央通訊社,1946年8月7日。

[16]上海《大公報》,1946年9月28日。

[17]上海《東南日報》,1947年3月17日。之前只在縣市一級設立工會。

[18]上海《立報》,1947年9月27日。

[19]上海《時代日報》,1946年8月10日。

[20]上海《新民晚報》,1946年9月5日。

[21]“二戰”期間,一些美國協會因為這些理由拒絕通過美國聯合援華會給中國總工會提供捐贈(拉鐵摩爾:《遠東的工會》,第20頁)。

[22]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中國勞工狀況》,第97—99頁。

[23]關於政治協商會議,見第五章。

[24]《中國工人聯合會關於中國政治局勢和工人運動的緊急呼籲和最低要求》,見愛潑斯坦:《中國勞工狀況》,第104—106頁。

[25]朱原來的師傅——杜月笙在同樣的時間離開上海去了香港。到了1946年末,杜的權勢有所衰減,也許部分是因為他無法控制上海工人。但是,雖然有人猜測兩人命運都走下坡路,這中間有直接的關系,卻沒有確切證據可以證明他們的想法。杜馬上又回到了上海。見《中國周報:每月報道》,1947年2月28日,第3頁;汪一駒:《杜月笙政治生涯初稿》,第449—450頁。

[26]上海《大公報》,1947年3月18日、3月19日;中國勞工運動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全五卷),第四卷,第1792—1793頁。

[27]上海《大公報》,1947年10月26日。

[28]上海《大公報》,1947年10月25日。總人數中男女比率是3:2。同見《中國勞工運動史》(全五卷),第四卷,第17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