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造成的危害(第5/6頁)

[60]見前引鐘洛文章,第24—40頁;柯藍、趙自:《不死的王孝和》。

[61]上海《文匯報》,1947年,2月10日。購買國貨運動得到中國產業主和商人的支持,但是在消費者中卻流行不起來。在上海,出售國貨的最大一個商行據說日銷售額在1000萬法幣,而出售外國貨的永安公司,日銷售額是它的4倍;廣州《西南日報》,1946年12月28日。

[62]上海《和平日報》,1947年2月10日。

[63]在上海解放後不久,三個人被指控對該事件負責:永安第一紡織廠員工毛德康,紡織廠人事科科長魏榮來,國棉十四廠工人關雲康。見上海《大公報》,1949年10月20日。

[64]上海《大公報》,1947年2月11日。

[65]上海《大公報》,1947年10月1日。

[66]莊晴勛:《依靠群眾堅持鬥爭——中共永安公司支部解放前的鬥爭》,《解放日報》,1951年7月1日。

[67]上海《申報》,1948年6月15日。共產黨地下組織除了在學生和勞工運動中發揮作用,據說他們還購買了緊俏商品比如汽油和煤油,運輸到解放區。借助秘密的無線電發射機,國統區的地下工作者可以聯系到解放區。這一信息來自1969年和1973年的訪問。同樣見:上海《新聞報》,1947年10月30日;上海《解放日報》,1947年11月3日;上海《申報》,1947年11月7日、1948年1月14日。

[68]天津《大公報》,1948年2月18日。

[69]季崇威:《上海工業危機透視》,上海《大公報》,1946年6月25日、26日、27日。

[70]張嘉璈:《通貨膨脹惡性循環》,第353頁。

[71]大米貸款醜聞被上海新聞界廣泛披露。比如:《新聞報》,1946年6月12日;《時事新報》,6月14日;《大公報》,6月19日;《文匯報》,7月9日。

[72]想要查看這些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完整討論,見張嘉璈《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和周舜莘《中國的通貨膨脹(1937—1949)》。有的政策相對成功,比如1946年3月8日和1947年2月17日期間的政府出售黃金計劃以及在一些城市分發必需商品。1947年7月,配給必需商品開始於上海,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後來,政府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和廣州配給大米和面粉。但是這些項目涵蓋的範圍有限,對全局幾乎沒有影響。關於稅制的缺陷,見周書,第64—67頁。

[73]“官僚資本主義”這個詞匯一般不用來指代大型國有企業比如中國紡織發展公司或國家資源委員會下屬的很多公司。它專門指代使用公職和關系來壯大私有企業和謀取利益。

[74]昆明《雲南日報》,1947年4月9日。

[75]《中國周報:每月報道》,1947年1月31日,第6頁。

[76]《中國周報:每月報道》,1946年12月31日,第8頁。

[77]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回憶錄》,第194頁。

[78]上海《和平日報》,1948年8月20日。

[79]上海《大公報》,1948年8月21日;上海《新聞報》,1948年8月23日。政府的三次凍結工資和價格的實驗分別在1938年、1942年和1947年2月,三次實驗都沒有取得成功。

[80]上海《大公報》,1948年8月23日。

[81]上海《時與文》,1948年8月27日。

[82]同上;上海《前線日報》,1948年9月14日;上海《新路》,1948年9月20日。

[83]上海《金融日報》,1948年8月28日。

[84]上海《新聞報》,1948年9月9日。

[85]上海《大公報》,1948年9月15日。

[86]上海《新聞天地》,1948年10月16日,第50期。

[87]劉滌源:《論物價的局部管制》,載於《觀察》,1948年10月2日,第4—7頁。

[88]上海《前線日報》,1948年10月7日。

[89]上海《大公報》和《商報》,1948年10月6日;上海《大公報》,1948年10月7日。

[90]上海《商報》,1948年10月15日。

[91]上海《新民晚報》,1948年10月16日。

[92]上海《新聞天地》,1948年10月16日,第50期。

[93]上海《大公報》,1948年10月28日。

[94]上海《大公報》,1948年11月1日。

[95]張嘉璈:《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第359頁。

[96]同上,第80頁。

[97]上海《東南日報》,1948年10月6日。

[98]上海《大公報》和《中華時報》,1948年11月2日。

[99]《金圓券下的犧牲者》,《時代批評》,1948年11月15日,第2頁。

[100]張嘉璈:《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第63—65頁;周舜莘:《中國的通貨膨脹(1937—1949)》,第244頁。到1946年中期,一位昆明教授估計他的同事的真正收入比1937年的水平減少了98%。見上海《大公報》,1946年8月30日。

[101]此時,中國大約有180所高等學府,其中有122所是國立學校,有大約1萬名教師。國立(省立)中學也為數眾多。見天津《大公報》,1947年7月10日;上海,《中美日報》,1946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