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危機亦良機(第2/7頁)

一眾人的視線落在蕭諶的身上:你這意思是不吭聲只管做?

對啊!

蕭諶理直氣壯的回應眾人的詢問。

算了,這是皇帝,皇帝任性了點,也不過是在蕭寧的事情上。但凡不是有人非跟蕭寧過不去,蕭諶也不至於鬧騰。

“募糧一事,諸位可還有其他意見?”蕭諶一問,眾人對視一眼,最後是不約而同地搖頭。

沒糧是事實,總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既然蕭寧想出辦法,聽起來好像也是有那麽一點點的用,且聽蕭寧的!

“此事,你去辦。”主意是蕭寧想出來的,如何能達到目的,又不會叫人心生不滿,更是能震懾於人,這一點上,蕭寧想必能把握得極好。

“唯。”蕭寧恭敬地應下一聲是,保證事情定會辦得漂漂亮亮!

蕭諶暗嘆一口氣道:“天災最是讓人無措,去歲梁州大旱,今歲揚州水災,何時才能國泰民安。”

心疼百姓的人,想到百姓因天災而受罪,種好的糧食就那麽毀於一旦,難受得厲害。

蕭寧道:“盡我輩之能,為造福百姓修渠引水。天災降下,保百姓安寧,不至於叫百姓瞧不見希望,亦能國泰民安。”

天災之事,非人力所能改變。這一點其實大家心裏清楚得很。也正是因為如此,各種工程造起來,最後能不能真正的阻止天災不至於為禍百姓,誰也不了保證,但總是要建。

想想21世紀科技比之現在發達多少,依然受天災所擾。

自然界的強大,不是人所以比及。是以人當敬畏自然,不可過度濫用自然之物,否則必將自食惡果。

姚聖附和地道:“殿下言之有理。似我輩之人,不過盡我輩所能,勸民桑農,開荒修渠,以令百姓多得利己之事,天災之下,非我輩所能料,亦非我輩所能攔,當善待我百姓,護我百姓,方不負百姓信任。”

孔鴻於此時提了一句道:“有一事,不可不防。”

額,正感嘆於天災的眾人,乍然聞此言,不約而同望向孔鴻,所指何事?

“天災之下,亦有人心禍亂,長公主為揚州刺史,她是女子。”這麽一件事,不會都忘得一幹二凈了吧,這可不是一件應該忘記的事!

眾人,包括蕭寧在內,其實都把這事兒忘得七七八八了,此刻聽來,蕭諶道:“一直想就女子出仕一事興風作浪的人,好不容易尋到機會,斷然不會放過。”

天災,若是齊心協力,沒有什麽解決不了的,可若是人為,無風掀起三層浪,難道不是這些人的本事?

聞這提醒,不可謂無道理,他們總不能不防。

“左仆射該相信長公主。”可是,蕭諶反而氣定神閑地回答。

有些事,前例在,斷不可能沒有提防。

蕭穎身處揚州內,誰人欲亂揚州,如何亂,大致心中有數。

向朝廷奏報,只道糧食一事,並未再提其他,何嘗不是對處置此事心中自有把握。

孔鴻聞之立刻明了,蕭寧接話道:“我立刻準備糧草。”

只要糧食充足,誰想亂來,就沒有那麽容易了。

蕭寧見人,募糧,文書下發各地時,聞大昌坦然告知國庫無糧,其中原由,各自皆明,值於此時,揚州水災,百姓欠收,暫時無事,不代表後續無事。揚州刺史預先準備,是以防不測。

凡捐糧助朝廷渡過難關者,賞白銀黃金,賜爵位,封其號。

好處,細細地數來。朝廷之上,其實要說金銀並不在少數,可這世上最值錢的卻不是這些身外之物,而是救命要的糧食。

蕭寧想出這個辦法,募糧不假,亦是為了用手中無用的東西,換取於朝廷有用之糧;於他人,對其他所求名利者,正好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可得其利。

文書送達,眾人看著這份文書,頗是覺得稀奇,當然也有不同意的人。

於朝廷之上,李禦史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尤其的激烈,“陛下,功名利祿,豈可以糧食交換。”

蕭寧不緊不慢地問:“功名利祿若無,人可活;若無糧食,人能活否?李禦史能幾天不用飯食?”

所謂功名利祿不可交換,也不想想人活著才能追求功名利祿,人若是死了,還能剩下什麽?

李禦史被噎得半死,半響反應過來道:“若以商賈之利而得功名,與商賈何異?”

對此,蕭寧嗤之以鼻,“學成治國平天下之術,與帝王效力,為百姓謀福,從而得以身居高位,受天下敬仰,難道不是各取所得,同樣是交易?”

口口聲聲看不起商賈的人,豈不知這世上的事,本就是各取所需,所有所得,因而才有名利。

李禦史再次被噎得說不上話,蕭諶在上聽著亦是無奈,怎麽就有那麽傻的人呢,終日跟蕭寧吵鬧,最後總是吵不贏,他又總是學不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