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危機亦良機(第3/7頁)

“國庫無糧,百姓受災,身為朝廷命官,當思如何解百姓之難,而不是雞蛋裏挑石頭。旁人想出救民之策,你卻道這不合規矩,那不妥當。

“什麽是規矩?救民於難,不使百姓受凍餒之苦,助百姓度過難關是規矩。再大的不妥當,若能叫百姓安度危難,那便是最大的妥當。”

蕭寧一番話有理有據,懟得李禦史就算再想挑毛病,找麻煩,那也難。

姚聖頷首贊同地道:“公主殿下言之有理。身為朝廷命官,屍位素餐,不能為民解憂解難,才是最大的不妥當。李禦史若是有其他的良策,或可解國庫無糧之境,我們且聽聽亦無妨。”

附和是附和蕭寧,也得給別人一個出頭的機會,最好是能讓他說說,他是否有比蕭寧更好的辦法。

眾人的視線落在李禦史的身上,一致等著他想出個好辦法。

李禦史家底豐厚嗎?並不!

他能說憑一己之力解決百姓之難?能叫百姓都乖乖的承受饑餓之苦,熬過去?

那更是不可能。人若不能果腹,撐不了多久。

李禦史若說一開始還不服,這回被姚聖問起可有好計策時,他是絞盡腦汁想了半天,最後不得不如實地道:“我並無良策。”

“哦!”姚聖並無其他話,只是冷淡無比地回應一聲,隨後轉頭迎向蕭諶。

只這一個字,且問問李禦史的臉痛嗎?

李禦史面上盡是尷尬,要是地上有個洞,他怕是要在第一時間鉆進去了。

蕭諶給了姚聖一記贊賞的眼神,幹得漂亮,相當的漂亮!

姚聖莞爾。他也不是多守規矩的人,一向不喜歡受人約束,處處被人說著此事不妥,那事不宜。

蕭寧想出這法子,確實能解無糧之困境。

畢竟百姓雖然不能糧食無法供給自身果腹,可這各世族,哪個不是被養得肥頭大耳,對糧食一向揮霍無度。

現在大昌朝同大興不一樣了,對各世族再不復從前的厚待,一個爵位,縱然只是一個虛銜,有這個虛銜也總是比沒有要好得多吧。

難得大昌大方一回,竟然舍得用糧食換爵位,但凡要是不傻的人,家裏有糧,又怎麽會不樂意拿出去換一個爵位。

大昌的情況,誰知道將來選人才會變得多麽苛刻,趁現在有機會,能趁早拿個爵位最好。

李禦史的子女中,有多少沒用的,他心裏定然也是有數的。看看有多少人提出反對的意見。就只數他蹦跶得最是厲害!

“現如今最重要的是如何募糧賑災,除此之外,閑話少說。”蕭諶也一語定論,不許人再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一天天不像個樣兒。

李禦史被姚聖哦得面上無光,接著再被蕭諶暗懟一句,心情若說好定然是騙人的。

可他既無良策,賑災為重中之重,糧食供應不上,揚州或許會變成道殣相望,哀鴻遍野之地,若不趁早解決,將來定成大患。

“陛下聖明。”好聽的話必須要說,姚聖第一個山呼,不望一個眼神掃過某位禦史,李禦史......

蕭寧得說,有姚聖這樣的人在,朝廷上可要有意思得多。

不過,有好幾個宰相在外,這前方的事辦完了,也該把人召回來了吧?

“請陛下召兩位中書令及吏部尚書回朝。”大昌朝自建成以來,七相尚未聚集,顧義一直鎮守兗州,現在看來兗州得以暫安,是時候把人召回來。

“下詔。”這麽幾個人都是他們父女的左膀右臂,是該把他們全都召回來。

立刻有人起草詔書,有人想起,在外頭的似乎還有一個工部尚書秋渠呢?這一位難道不用回來?

這個,作為一個工部尚書,在天下百廢待舉之時,需要做的是如何建設這個國家,身先士卒,為天下榜樣。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怎麽需要回來?

眼神交流完畢,大家都對這位工部尚書的印象所知甚少,誰讓這一位一向只喜歡悶頭辦事,從來不跟人應酬,好些人根本連他長的什麽樣都不確定。

“另,揚州水災,梁州之山民感念去歲我朝助山民度過旱災,不叫山民受苦,故,願意出萬石糧食以解朝廷燃眉之急。山民雖未經教化,願意助我朝一臂之力,願意與我朝交好,當以禮待之。”蕭寧亦未曾想到,在南宮致遠的信送來後不久,山民竟然也送來了書信。

聞揚州之災,願意助他們一臂之力,更是直接給糧什麽的,蕭寧頗覺意外,但亦心存感謝。

最後,在信的最末,察覺對方竟然想與大昌交好,甚至有意前來大昌朝,蕭寧深以為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哦,不想山民也懂得知恩圖報。”蕭諶倒是知道這個事,蕭寧當日能解決梁州潛在的危險,不至於叫梁州生亂時才手忙腳亂,真正發生動亂時才意識到發生了何事,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