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疏策 《賑災策》

觀荷回來, 玲瓏沒顧得上換衣服,只先拍抖了幾下,洗了把手, 就進了書房, 研墨,準備寫疏理了一路的災難預防及有效賑濟的法子。

這個時期天災疊生,夏天發生洪澇與幹旱是常態, 還伴隨著山體滑坡與泥石流,以及隨後又跟來的疫病與蟲災,冬天還有凍災雪災, 若朝廷救治賑濟力度不及時, 就會變成人禍。所以生活在這個時候的百姓, 開啟的幾乎全是艱難求生模式, 以致於大多平民百姓都是掙紮的活著,然後再掙紮的死去。

於是許多讀書人,對著滿目瘡痍痛心疾首仰天長嘆道:天不憫人, 徒乎奈何!

徒乎奈何?

還是有奈它何的法子的。

易起洪澇的地方, 就早些疏通河道,清理於積, 多挖些排水渠, 洪後要深埋或焚燒牲畜屍體,不飲生水, 不吃生食, 更不能吃淹溺的牲畜,不能四處便溺,如此便可有效防止疫病的發生……

徐知安看到這裏,就說:“法子可行, 估計施之艱難,成效甚微。”

玲瓏愣了一下也反應過來,可不是,洪水過後,災民必是饑寒難耐,尋到什麽就吃什麽,哪管那些能不能吃,吃了之後會不會生病,又有幾人能聽勸,特意將水煮開喝呢?當下,怕是連幹柴都尋摸不到的,火燒不起來,又如何燒水煮飯呢。

她想的太理所當然了。

辦法再好,施展不開,一樣沒有效用。

那就寫疫病防護的辦法吧,人在生死面前,總要面臨決擇,奔著活頭來的人,為著繼續活下去,多多少少會使用這樣的法子。十個人裏有一個人願意用這個法子,那它就不是沒有效用。

最艱難之處在於,地方的官兵們能不能借用的上,大夫的數量及藥草能不能保證到位,這才是最關鍵的外力。

而就她所知,整個朝廷的軍務,一踏糊塗,百姓多稱士兵們為官匪,極度的不信任他們,本該是保家衛國的人,卻成了另一樣流患鄉野的禍害,這事,無處說理。

所以,官兵也不能用,至少如今的官兵是不能用的。

那麽,這個外力就得落在當地的鄉紳裏長及宗族的族長們身上。

讓這些人做外力,當然不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如今這境況,還真再找不出比他們更可靠的人了。

徐知安也點頭說:“此乃不得已之選擇,然不得不選。”

接下來,就依著記憶裏的程序走,不適合的程序也要及時修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麽,時代不同,就不能完全照抄著來。

徐知安不時的提出疑惑,然後兩人商議著最佳解決方法,再記錄下來。

然後是旱災的應對方案,最好的應對旱災的方法當然是挖渠儲水,或是打井,然這個,玲瓏只能寫下來卻不知道朝廷會不會采用。然後就是種些耐旱的莊稼,最好將土豆推廣開來,而且土豆不止耐旱,它還不怕蝗災侵襲,還有別的根莖作物,多種植這些能在鬧蝗時,保存住一部分糧食,不至顆粒無收。

但這個,也在短時間內實現不了,因為土豆大面積的推廣種植還需要幾年時間。

還有一個有效防止蝗蟲成災的辦法是,將可能藏有蝗蟲卵的地方,深耕細耙,破壞掉它的孵化環境。起蝗後,滅蝗的辦法也多,但在這裏,要麽用火燒,要麽,人為的捕捉消滅,要麽,依靠鳥雀的捕捉消滅,再沒別的更有效的辦法了。

越寫,玲瓏的信心就越往下跌,因為無論哪一種辦法,都得依賴於朝廷的支持與作為才有成效,只靠農民自己,他們怕是沒辦法做的。

一個是勞動力不足,一個是生產工具落後,還有,地方官府許是不會全力支持。這裏涉及的統籌管理及輸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種種環節制約下來,這些辦法的完全可行性,很難預判出來。

不得已,玲瓏將後來才現的“以工代賑”提了出來

寫了好多條,兩人逐條的進行辨證,修改又修改,最後被徐知安謄抄在折子上時,已是半夜。下午晚也沒吃,當時正是要緊關頭,兩人都沒心思吃飯,然後就忙到半夜。

肚子都餓的咕咕叫了。

屋裏放了一碟子綠豆餅,兩人就著冷茶吃了幾口,又略略的擦洗了一下,迫不及待的爬上炕,頭一歪就睡了。這一天,可累的夠嗆,感覺腦殼都木了。

……

徐知安的《賑災策》一陳上去,大學士們就拍手叫好,然而到了內閣那裏,卻遇了難題,究其原因,還是實施的難度太大,過程又繁雜,若無個實幹事的人做主持,這策略就施不下去,還有可能會將好事做成壞事。但完全不用的話,又覺甚為可惜,這樣好的策略,若束之高閣,誰人忍心呢?

那怎麽辦?

挑撿著用。

當前最要緊的事是什麽?往兩個重災地方運送賑災糧,再怎麽樣,也不能讓災區饑民全都餓死不是?以前賑災,就是給饑民一口飯吃,別讓他們鬧起民亂,余下的事,就無暇顧及了。因為,災難年年都有,東邊剛平西邊又起,一出接著一出,朝廷也抽不出更多精力來了,只能選擇一項最簡單粗暴但有效的辦法來——免稅,賑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