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疏策 《賑災策》(第2/2頁)

江南地區年年有洪澇,廣州福建又常鬧海嘯,關中漢中年年幹旱,中原一帶是一年澇一年旱間隔著來,京薊遼地方在冬天又時常有雪災,一茬接著一茬,整個朝廷被這些災難弄的疲憊不已,沒辦法仔細著來,只能是哪裏有了災情,就免了哪個地方的稅賦。

清理河道?挖渠打井?地方官府去想辦法解決吧,朝廷已分不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了,畢竟,別的地方也等著這些東西救命呢。

地方官府能有什麽法子?他本就受了災,為了安撫災民已經用盡了全部力氣,哪還能讓饑腸轆轆的災民去疏通河道,挖渠打井,怕不是嫌災民太老實逼著他們做反民吧?

一條河,去年泛濫,今年泛濫,明年可能還會泛濫。河道,前年就那麽於堵著,去年還那麽於堵著,今年仍舊於堵著……一年如此,年年如此,災賑了不少,而根本問題,完全沒辦法解決。

而眼下,“以工代賑”恰能解決掉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況且,徐知安又向工部尚書提議,先將新農具的使用者換成“以工代賑”的災民們,數量這樣大的農具,只靠工部及各地的零散鐵器鋪當然冶制不出來,那就由官府牽頭,將各地守衛所棄置淘換下來的廢舊兵器與百姓家的舊農具融了,用模具澆鑄出一批新農具來。如此,人力有了,器物有了,災糧可做工糧,三者俱全,則可做些實用之事了。

官府可以決定的策略,費些心思就能做好,再不好也比年年不變要好。

那靠百姓們自己預防遵守的辦法該怎麽辦?這東西不能強制的,強制出了問題,就是官逼民反,是要掉腦袋的罪責,誰敢擔下這個罪責?安撫災民不容易,可使饑民生亂都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所以,此事還得斟酌。

教化民眾比治理民眾要難的多。

難也得做。

這事,官府不好出面,那就請百姓們熟知且任賴的人來做。

每個地方都有幾個有名望的讀書人,有些人在朝為官,有些人在野為山人,讓這些人寫上幾折關於防疫防災防蟲害的戲,交由各地戲班子傳唱,不須幾年,民眾大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正遇了事,也不至於慌頭慌腦全無主意。

啟民智與教化,不必全依托於書院,天下讀書人才占了幾成呢?多是渾渾噩噩的普通百姓,他們唯一能得到信息的方式,就是看戲。戲裏說誰是好人,那麽百姓們就認定誰是好人,戲裏演說哪個是壞人,哪個在百姓口中,便會聲名狼藉。

將這一法子托於戲班子,可比城門口貼告示的法子有實用多了。

若在平常,徐知安這樣挺戲班子,必會被人詬為“淪為下流”,但此時,誰也不敢說,就算是覺得徐知安此計荒唐的人也都一聲不吭。他此時風頭正盛,若說他一句不妥,必會引來許多人口誅筆伐,若壞了名聲,可得不償失。

先冷眼觀他做事吧,做成自然好,若做不成,到時再與他計較也不遲。

這般樣,徐知安便又變的忙碌無比,有時會直接歇在工部,幾天都不回來一趟。他顧不上回家來,又怕玲瓏擔心他,就打發平湖回來,將他做的事,都說與她聽。

“以工代賑”的統策文書已發放下去了。

農具的圖樣及煉制鑄澆的法子也隨之送去了災區。

戲折子還在寫,這才是真正為難的事,那些才子們能寫來風花雪月,寫來王候將相,寫來江山更叠,朝局時事,偏就在這事上為難住了。

寫一折,不成,又寫一折,又不成,再寫一折,還是不成……前前後後寫了十幾折,頭發都快揪禿了,還是沒寫出令自己滿意的劇本來。

玲瓏聽的無奈搓臉,就幾句順口溜或打油詩能解決的事,為啥就硬是整不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