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徐州(第2/3頁)

“既然大都督決心立威,更應該安撫徐州豪強,仆有一計,請大都督命人追回使者,收下頭顱,賞賜金銀,命使者帶話,讓徐州代理官員準備酒肉犒勞大軍,再擺設宴席,為大都督接風。

“如此,徐州上下必然深信大都督欲赦免其罪,大都督可用城中恐有余孽為由,命部曲接管城防,此應有之理,旁人又怎敢多言。

“再邀徐州將校一同赴宴,只需他們入城,便是待宰牛羊,或殺或刮,只需大都督一言便可處置。”

崔季舒這條計策有其可行性,但對於高澄來說得不償失。

通過哄騙的方法誘殺徐州叛逆,確實輕松,但代價是犧牲自己的政治信譽。

政治信譽是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有人視如草芥,但也有人視若珍寶,並最終換取豐厚收益。

比如司馬懿,他就將政治信譽賣了一個好價錢。

高平陵之變,勝負未分之際,司馬懿用苦心經營四十年的政治信譽,換取了曹爽相信洛水之盟的誓言。

相信自己放棄反抗,交出兵權,可以保留爵位、財產。

最終在曹爽放棄權力後,司馬懿違背誓言,殺盡曹爽宗族,司馬氏從此徹底掌控曹魏。

高澄是北魏權臣渤海王高歡的世子,是高氏的繼承人,政治信譽的價錢怎麽能比司馬懿要低。

司馬懿換得兩晉一百五十五年國祚,高澄不願初出茅廬,就只換一個徐州。

況且對於高氏來說,高歡的政治信譽已然廉價。

出身底層的高歡為了成就霸業,三次背主,又兩次與爾朱兆盟誓,透支的次數著實多了一些。

後果也有,高歡第一次攻玉璧,想要勸降王思政,許以高官厚祿,但因為他過往行為,而被王思政譏諷。

崔季舒不是外人,高澄耐著性子跟他把心中所想解釋清楚。

“世子所思,仆遠不及也。”

崔季舒汗顏道。

高澄寬慰了一番,崔季舒這才告退。

其實並不怪崔季舒沒想到這一層,大爭之世,各種陰謀詭計頻出,為了達到目的,哪還顧得上許多。

但對於高澄來說,這個混亂且荒唐的南北朝越是不講道義,他就越要反其道而行,或許這份信譽一輩子賣不出去,但只需要做成一筆買賣,回報遠不是輕取徐州所能比擬,更何況誰說小高王靠自己的本事拿不下徐州。

高澄有一個好父親,為他打下這片基業,也讓他有底氣為自己塑金身。

使者回歸彭城時,彭城已經處處張燈結彩,童謠都編了好幾首,著重表現高澄與民同樂,仁善愛人。

得益於高澄之前的寬容行徑,所有人都相信自己能夠獲得赦免。

當使者轉述高澄所言,要自取叛逆人頭,眾人無不大驚失色,一時間人心惶惶。

基於高澄的人設,他們還是沒想到小高王是抱著滅族的目的而來,都以為只是高澄嫌死的叛逆還不夠,認為他們在包庇。

畢竟洛陽宗室叛亂,高澄也沒有株連家眷。

彭城貴人們只理解了高澄的表面意思,以為要送活口讓他自己動手。

於是一番勾心鬥角之後,又有十四人被押往剛剛踏足徐州的高澄軍中,等待他親自處置。

高澄再次接見使者,見到送來的俘虜,他憤然道:

“何須你等教我行事!”

說罷,命令親衛將這十四人松綁,與使者以及隨行押送之人一起趕出大營。

被高澄釋放的叛逆怨恨自己被人出賣,而押送之人也不敢讓他們活著回去。

雙方才出大營,立刻展開火並,高澄聽說營外動亂,立即放心的命人前去救援叛逆,可十四人中,只有三人保住了性命。

而使者領著剩余隨從回到彭城時,徐州豪族這才明白,高澄所圖甚多。

於是眾人嚴守城池的同時,派人送信向梁魏邊境上的梁軍求援。

而高澄也早有準備,不斷有流言在梁魏邊境傳播,聲稱徐州動亂,徐州豪族為了將功贖罪,計劃引梁軍入境,助高澄破之,魏軍再順勢南下劫掠。

他沒有故意散播先前徐州豪族送來的投效信,過猶不及。

徐州豪族與高澄真有謀劃的話,寄給高澄的書信又怎麽會輕易流傳,蔣幹盜書這種事情,也要找到一個蔣幹來做才行。

沒有蔣幹,但他有蔡和兄弟。

高澄召見逃回營中的三名叛逆,許諾赦免他們的父母妻兒,命人護送三人抵達梁魏邊境。

之前的流言已經足夠讓梁將深思,還是受益於高澄賢世子,寬以待人的名聲,就連梁魏邊境上的梁人也不認為他會徹底清算徐州豪族。

哪怕沒有直接證據,梁軍主將還是更願意相信流言的內容,徐州豪族就是要騙他們北上,高澄定然早已設下埋伏,等著他們自投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