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2/5頁)

而襄陽城南面受阻於硯山、隆中山、柳子山,北面受阻於漢水,沒有拓展的空間,同時襄陽城與更為廣闊的南陽盆地以及荊湖北路的隨郢安黃等州,被漢水阻隔——哪怕魚梁洲大鐵橋建成之後,也是遠遠不能滿足作為帝都的陸路交通需求。

司空府規劃襄陽新城時,主要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將北岸的樊城並入襄陽,一是在漢水東岸、鹿門山以北的棗陽縣南部地區擇地建城。

司空府反復權衡,最終決定將未來帝都的新城,建在漢水、唐白河以東、鹿門山以北的開闊地帶,這樣除了泌襄大道作為貫穿帝國南北的主幹道能盡可能拉直外,還能節省在唐白河下遊建造一座超大型鐵橋的巨量投入。

唐白河作為雲陽、泌陽南下襄陽的主要航道,不想中斷航運,又要保障陸路通暢,就必須建造大型鐵橋,而其他相對次要的河道,短時間內則可以架設浮橋,節省建造成本。

當然了,收復汴梁之後,朝中立即就有很多還都的聲音。

現在要在漢水東岸,為帝都建造一座新城,很顯然消息走漏出去,注定會引起一片嘩然。

因此,徐懷與史軫、韓圭等人商議,決定新城的事目前只做不說。

現在也不可能直接上手就建新城,除了魚梁洲鐵橋以及泌襄大道南延線等大型工造外,前期會在漢水以東建造京襄最大規模的商貨中轉碼頭及儲運地。

同時還會在鹿門山以北建造選鋒軍第三鎮駐營及訓練地,先將漢水以東、鹿門山以北十數裏方圓的建設土地都圈占過來。

後續還會將司空府、襄陽學舍以及平涼郡王府等建在東岸。

至少要鋪墊三五年,等東岸建設稍微有些規模之後,又或者說司空府進一步掌握朝野局勢,等滿朝文武都在襄陽紮根安定下來之後,再正式拋出帝都新城的建設方案不遲。

當然了,推動一系列超大型工造建設,朝野也有很多勞民傷財的批評。

不過,為了避免過度消耗民力,徐懷推動大規模工造上馬,從來都是采用征募相結合的方式,從來都沒有以強征徭役的方式,強行驅使民眾做無償的重體力勞役——對戰俘的奴役除外,即便是戰俘,在完成一定年限的苦役勞作之後,也會恢復庶民的身份。

專門征募從事工造的工輜兵,哪怕發放的餉錢再微薄,也會保證略高於同期的耕種收入。

然而這一切,都依賴於司空府日益強力的財政收入進行支撐。

徐懷以司空府掌控朝政之後,並沒有大幅提高江東、江西、荊南、荊北以及浙東的稅賦,五路度支使司每年所納租賦錢糧,大體保持在第二次淮南會戰期間的水平上。

汴梁失陷以來,中樞歲入也主要依賴於這五路所上繳的錢糧租賦。

包括鐵鹽茶布等商貨的榷稅在內,五路一年差不多每年能為中樞提供近三千萬貫的歲入。

除了江東、江西等五路之外,廣南東路、廣南西路以及福建路地處荒僻,人丁稀少,每年所納錢糧有限,天宣年間以前都是入不敷出的狀態。

汴梁失陷後,建繼帝在襄陽登基,這三路每年所納錢糧也僅有兩百余萬貫。

司空府此時對這三路也是鞭長莫及,徐懷也沒有想著去開拓這三路的稅源。

西蜀路的賦稅,主要供應東川路、西秦路的戰事;浙西路此時基本為葛氏割據,而淮東路的租賦錢糧,目前也是由韓時良其部自征自支。

中樞目前每年從南部諸路征納三千兩百萬貫錢糧,要比汴梁失陷之前高得多。

不過,隨著洞荊匪事的剿滅,南方諸州縣的治安狀況日益得到改善。

各地的主政官員或主動或被動,近年來也采取諸多清田平賦、打壓豪強、開墾荒地、安置流民、擴大稅源等措施。

這不僅使地方所能截留的稅收開始有所恢復;各地民生相比前些年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又由於宿衛禁軍裁撤之後沒有新設,再加上內廷開銷大幅縮減,目前中樞度支主要用於朝堂上諸部院司數千文武官吏的俸祿及各種公帑錢,每年總的開銷縮減到八百萬貫。

在紹隆六年以前,僅內廷養著五六千名內侍宮女,加上其他亂七八糟的開銷,一年就要花掉七八百萬貫;雖說這相比較天宣年間的內廷開銷,已經是大為節省了。

扣除中樞每年八百萬貫的度支,諸路每年上繳中樞還有兩千四百萬貫租賦錢糧可以開銷,則直接掌握在以史軫為首的五路度支使司手裏,也基本上能覆蓋掉靖勝、宣武、天雄、驍勝、選鋒五軍總計十五萬戰兵、五萬諸路州府輪戍兵馬以及各條防線上總計十五萬守兵的軍餉、兵甲裝備、營舍防壘軍寨建設等軍資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