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3/5頁)

就整體而言,軍資開銷相比較紹隆六年以前並沒有多大幅度的增漲。

一方面將卒總的軍餉規模沒有提升,甚至還拿授田取代以往耗資極巨的軍功賞賜。

對驍勝、宣武、靖勝三軍近十萬將卒配田及家小安置等工作基本完成,將卒家小現在基本上都能保證糧食等基礎生活物資的自產自足,不需要再用微薄的軍餉去購買飛漲的高價糧——將卒家小種植的糧食、棉花以及養殖桑蠶甚至還有一些富余,由司空府出資征購。

這就保證原驍勝、宣武、靖勝三軍十萬將卒及數十眷屬的生活水平,相比紹隆六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兵甲軍械等裝備總的開銷,也非但沒有大幅提升,還有所減少。

不過,全軍兵甲裝備卻出現質的提升,這主要乃是京襄接手所有兵甲戰械的制造。

增漲最快的,主要還是營舍以及各種軍塞防壘的建設投入。

這主要也是戰線推進太快了。

潁州大捷後,防線推進到潁水沿線,接管陳許潁等州縣二十余座城池,新建上百座軍事駐塞。二十多萬兵馬要進駐新的駐地,營舍壘塞等方向的建設,半年多時間就投入了近五百萬貫錢糧。

現在又收復河洛以及鄭汴等地,這一塊的開銷也不可能有任何的節減。

然而就算如此,中樞歲入也差不多能覆蓋全部的軍資開銷了。

以往將中路防禦撇除在外,每年投入逾兩千萬貫錢糧,卻未必能覆蓋淮河防線的巨大開支,甚至十數將卒及眷屬的生存環境還極為惡劣、困苦。

當時除了兵甲戰械制造、軍糧輸納存在大量的貪腐現象,更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將卒沒有授田、配田,而江淮隨著流民大規模湧入,農耗生產又遭受到嚴重破壞,糧價暴漲不休,吞噬掉將卒們看似可觀的兵餉收入。

也迫使朝廷在兵餉外,還需要進行額外的賞賜,才能保障將卒及家小基本的生存所需。

現在除了每年三千多萬貫錢糧的中樞歲入,由五路度支使司與戶部共同執掌外,司空府還直接管轄京襄路、四大行營駐防區以及新收復的州縣。

整個工造體系發展到今日,除了維持自身正常的發展及擴張外,每年還能為司空府上繳逾八百萬貫的稅利。

京襄路每年也能上繳四百萬貫賦稅。

此外,就是司空府旗下屯墾體系日益龐大起來。

自徐懷崛起於楚山以來,所有征沒強豪、新開墾或收復的田地一律收為官有,然後由行營或制司出面組織人手大規模建造屯寨,並委任鄉吏主持。

除了歸附流民、普通兵卒的眷屬以及收俘後經過一定懲戒的戰俘,都統統編入各屯寨參與墾荒耕種以及地方上的道路、河渠堰壩等公共工程的開鑿、修造。

既然屯寨、屋舍,以及開墾耕地所需的種種農具,乃至耕牛、種子,以及賴以生存的口糧,都是行營或制司供給,最終的官田收成,耕者自得一部分,但也要拿出相當一部分作為稅賦、佃租上繳官倉。

唯有立下戰功的將卒,才會得到直接的授田,不需要額外上繳佃租,還可以減免一部分賦稅。

建繼帝登基襄陽之前,徐懷帶著楚山眾人,吃盡辛苦才在桐柏山南北嶺開墾五六萬畝坡地,為了改善灌溉條件,不計成本在溪澗裏修築堰壩,但這也是為楚山後續的水力工造發展奠下基礎。

建繼年間,除了開墾出四五十萬畝坡地山田外,也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有能力控制箕山與伏牛山之間的汝州槽形盆地以及汝水、明溪河與桐柏山北嶺、大復山、燈台架等山圍合的平川地區,楚山在平原地區直接控制的耕田,也一下子激增到三百萬畝以上。

紹隆帝登基,徐懷以南蔡招討司的名義,在剿滅洞荊匪亂時招撫上百萬流民,又迫使紹隆帝同意將荊江以北的地域劃入京襄路,同步開啟在南陽、襄陽、荊州大規模清田、屯墾工作。

迄止紹隆七年,南陽、襄陽及荊州四縣,外加南蔡,清除征沒,加上荊北等地大規模修建垸堤垸寨,六七年間總計新得官田八百萬畝。

第四階段就是第二次淮南會戰過後,徐懷實際拆散淮南西路,一方面將廬州、舒州、和州等淮西南部諸州縣並入江南東路,一方面將淮西北部的壽州、光州、濠州等地納入行營戰區管轄,大舉遷入靖勝、宣武、驍勝三軍將卒眷屬進行安置。

三年時間裏,這些地區復耕、開墾的荒熟田高達六百萬畝。

這些年來,在扣除逾三百萬畝軍功授田,司空府目前屯田司所管轄的官田總數達到一千四百萬畝。

這還不包括劉衍、王番在江東、浙東兩路的清田成果,也不包括潁州大捷之後,防線推進潁水沿線新增的轄域,更不包括收復河洛、鄭汴等地可供開發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