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以國為重,天家豈非次之?(第3/4頁)

張佐、黃錦、麥福、章奏這四大潛邸內臣裏,如今只有他黃錦和張佐、章奏都還留在宮中,但各有分工。

張佐負責司禮監,太監們的管理以及與地方鎮守太監的聯絡、內廷與外廷之間的聯絡對接是他負責,章奏主要負責的則是皇莊、皇明大學院以,而黃錦除了內档司和廠衛,更是多了與那十六家國企以及宮中營造采買有關的諸多事。

現在報到他這裏來的,是明報行那邊派駐的督舉太監傳回的消息。

“黃大珰,能不能從禦用監等處再調一些工匠來啊?那字典要得很多,刻印的人手太缺了。報行倒是又騰出了幾處臨時的宅子,但沒人啊!”

原來許多鹽場、銅場等本就是由內廷負責的,十六家國企的原身不知有多少是太監在管。如今都折成了天子的“股份”,皇帝自然也要派人代表。只是以前叫提督、提舉的,現在都定名為督舉太監,只是有查賬的權力,有聯絡的義務。

黃錦聞言就問:“怎會忽然要這麽多?”

“各省都派人到明報行那裏訂了啊。另外,要得最多的便是京城書商,想必是因為明年會試。”

“……知道了,你先回去,我向陛下請奏一下。”

回到養心殿內,他把情況說了說。

朱厚熜擱下了筆,想了想。

“各企業都在搶工匠吧?”

黃錦嘆道:“是啊。為這事,各家都快在奴婢這和工部那吵翻天了。過去在京匠戶,以錦衣衛、內廷及工部管得最多。”

被視為義務應役、給發一些糧餉的工匠,現在都要與這十六家企業簽正式的雇傭協議、確定薪俸編造名冊了,它們除了在《明報》上招聘高端人才,如今還在搶工匠。

都仗著此時手裏有些啟動資金,況且工匠的薪俸又不用現在就發放。

不敢搶的,恐怕也只剩下內廷諸監局那些還擔負著沒有實施采買政策、為皇宮造辦一些器物的工匠。

“那便酌情調一些人去吧,宮裏有些東西也不急用。”

“陛下,太後娘娘是有懿旨的,永淳公主大婚所需,可誤不得。”

朱厚熜頓時無語:“急什麽!”

他這還沒大婚的妹妹才虛歲十五呢。

拍了板先調些人去,也許專業不對口,但畢竟都是為皇室服務的巧手匠人,應應急、做些專業技術含量低一點的事是沒問題的。

“跟明報行講好,給他們按日計薪俸。”

“奴婢曉得。”

“再傳旨大學院和明報行。以後這報紙和書籍的刻印量很大,可以鼓勵研創新器具、新工藝。若行之有效,均可報到朕這裏來,以功授恩銜乃至功銜。”

從雕版到活字,中國的印刷技術自然是不差的。

但現在的印刷術,在活字鑄造、在油墨、在排版和印刷工藝上自然還大有改良余地。

其他企業在技術改進方面的需求還沒有凸顯,但《明報》在這個時間點以簡字和新體作為刊印方式、以刊登朝廷政令要聞作為無可替代的載體,已經陡然爆發出需求來。

自然而然的思維自然是堆人力。雖然新的刻印廠還沒建成,但在京城騰出地方是容易的,再找到更多工匠也是有法子的。

但朱厚熜沒忘記自己設立這些企業,除了擴大財源之外的另一個目標。

朱厚熜還在寫著東西。

寫完之後,他就要交給林希元去潤色。

下一期《明報》將會在國策會議正式舉辦當日發行,如今的排版、印刷效率有限,自然要留足時間準備。

林希元率領著編輯部已經將其他內容準備得差不多了,但是頭版頭條要留給朱厚熜。

繼那四銜新制之後,《明報》頭版要再有一個重磅。

這個重磅,就是朱厚熜作為皇帝“親筆撰寫”、告天下臣民的一封信。

另外,還有一個《皇帝陛下答明報總編輯十問》。

與此同時,林希元也仍舊在加班,他在編輯室裏再度審閱自己撰寫的這篇稿子。

《明報編輯部撰稿人征募啟事》。

以編輯部全職的這幾個原先的翰林學士班底,實在難以支撐每十五天一期的明報內容編撰任務。

何況,他並沒忘記皇帝設立《明報》的初衷——引導天下輿論。

這件事,現在可以開始了。

這些撰稿人的稿子,自然不是遞來就刊載。如果有修改的意見,書信來往不便,在京的撰稿人近水樓台,自然可以憑借能署名的承諾更好地揚名。

林希元已經可以想象到這件事的長遠影響:文壇重心,只怕要從江南慢慢北移了;北方舉子,只怕也會慢慢比江南更有得名師而教的機會了。

江南士子是多,但是如今朝廷並不允許地方也辦報、除非明報行特許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