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大明慈父

大明天子繼位二十周年的萬壽大典,不像嘉靖十二年那樣鋒芒畢露。

沒有閱兵,只有演出,有運動會。

然而數年不曾有征戰的大明顯然是更強了,此前那蒸汽機車在外使心目中形成的沖擊和疑惑還沒消退。

這一次,皇帝仍舊抽出專門的時間,一一接見各國外使。

這一次,皇帝收了賀禮,也有回禮。

而這回禮,是一套器皿。

一個座鐘,一根金屬長尺,一個玻璃升,一個金屬鬥,一個金屬砝碼,一根溫度計。

時間、長度、體積、重量、溫度……大明禮交部順帶頒下了國書,請各國正使帶回去。

為方便邊貿往來,大明邀各國遣使來大明商議度量衡,屆時訂立公約。

各國內部用不用是他們的事,但要和大明做生意、往來,就在貿易和交流時自己麻煩點換成大明即將采用的新度量衡和各種其他標準。

而搭配這一套標準度量衡器皿的,則是緣由說明。

大明的歷法是足夠的,這麽多年博研院也有修訂歷法的專門項目。現在定下來的時間精確度怎麽樣,朱厚熜也心知肚明,但他相信已經不斷研究改進了十幾年的大明鐘,應該是此時世界上最準的。它的一秒、一分鐘、一小時,有明確的依據。太陰歷自然還要用,但單位時間劃分更細致的太陽歷,也要開始引入。

而那長度,則基於華夏本就測過的子午線。唐時僧一行就測過子午線,馬六甲被奪回來後,還遠赴那一帶測到了正赤道。計算後,取了極點到赤道長度的千萬分之一,定名為一距。五百距為新的一裏,寸、尺、丈……後面都得在漫長的教育和普及裏退到次要位置了。

體積則分兩類,一個是液體,一個是固體。那個玻璃升,裝滿一升水恰與那一公斤的砝碼一樣重。倒入到長寬高各十厘距的金屬鬥裏,也恰好盛滿。

這都顯示出這套新標準的道理。

而那溫度計,則是秘研多年終於初步成熟的物事。仍以水為準,結冰為零度,沸騰為百度。尋常可感的溫度,現在也有了一個明確的測量工具,這讓各國外使們感到玄之又玄。

“貴使也看到了,大明如今仍在改制,這《大明會典》就算要修訂,也要等諸多新制改得差不多了才是。”

劉龍微笑著面對朝鮮國這回的正使,朝鮮王世子的親舅舅的長子尹興仁。

“……這。”

尹興仁很糾結。

在此前的朝爭中,他父親尹任為了在世子派中占據主導地位,竟和小尹兄弟一起暗中聯手先剪除了金安老。

如今朝鮮是完全的外戚秉政了,王世子的地位雖然不可動搖,但小尹兄弟想要廢了王世子、立文定王後親子為王世子的心可從不停歇。

在文定王後和她的兩個兄弟的壓力下,李懌現在是在重用尹任,可尹任必須積攢更多的籌碼。

能把《大明會典》中關於朝鮮王室宗系的錯誤確實改正過來,那就能多掌握一個大義。

可惜大明反手送出這麽一套度量衡新器皿,還要新設農業部、商業部,實實在在的“仍在改制”。

過去用的寸、尺、丈,時辰、刻,升、鬥,和新的標準差得有點多,不可謂不大。

尹興仁都不明白為什麽要這麽折騰。

劉龍繼續對他說道:“當年貴國國主還奏請陛下遣大儒入朝鮮講學,而陛下精研物理、人理大道,大明在學問大道上仍舊不停,這新的度量衡就蘊含至理。邀貴國遣使商議,公訂公約,正是為了諸藩國的學問精進、邊貿通暢。貴使不見蒸汽機制成,陛下大喜之下封以侯爵之位嗎?”

尹興仁不懂:“這與學問精進……有何關聯?”

劉龍笑道:“大明將設科學院,授諸科院士,享國務殿專門津貼薪俸,得專資助其精研學問。陛下如此隆恩,大明學問大家,焉有遠離大明講學之心?然邊貿堪合之外,大明再開簽證之恩。這簽證不限額數,但凡申請批準,皆可來大明行商、做工、遊學。貴使不妨再想想?”

尹興仁思索了一會,還是不懂。

劉龍心裏嘆了一口氣,這家夥跟當年的金祺相比差遠了。

你們大尹家,回去之後大可把這事說成大明專門給朝鮮的恩典啊,這可不就是你出使的成果?

然後借用這個事,是不是能拉攏士林派?王世子畢竟是正統,士林派應該天然站這邊的。憑簽證來大明,不只是可以遊學求學,還能行商做工啊,你們家是不是也可以借此拉攏一些勛臣、商人?

劉龍暗自搖頭,心想這事只怕還得讓朝鮮宣交使委婉地向尹任點一下。

他們去年都鬧過一次“內禪”風波了,李懌的身體也越來越差。朝鮮若有大亂,只怕就是這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