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大明慈父(第2/3頁)

尹興仁想不明白,然後又問起另外一件事。

借這諸國使者都在京城的機會,也是有一些紛爭要大明聖裁的。

比如交趾南與占城的紛爭,朝鮮與建州的紛爭……

“陛下已經訓誡過建州使臣了。”劉龍攤手道,“本官實話實說,若建州仍不聽大明訓誡侵擾朝鮮,大明當真出兵遼東,你們朝鮮君臣心裏不會忌憚嗎?終究還是自行與建州解決好矛盾為上。”

尹興仁愁苦不已。

這位禮交部尚書大人倒是實話實說,昔年成化犁庭,朝鮮就擔驚受怕,極為忌憚大明順道將朝鮮也犁了。那時,大明是派了使臣責任朝鮮國主為何要授予建州左衛都督同知董山中憲大夫和中樞秘史官職的。想幹嘛?

後來是連連請罪,還派了將卒背刺建州衛、協助大明犁了建州女真,這才逃過一劫。

而現在朝鮮內部大小尹相爭,李懌擔心自身安危不敢放松兵權,這才讓朝鮮面對建州女真的襲擾左右為難。

鍋甩給秉政的尹任,又不予他兵權免得試探式的內禪變成了真的內禪,尹任糾結不已,只盼大明對建州有威懾力。

可大明的態度竟是這樣。

若大明不管,那局面仍舊會越來越壞。若大明出兵,朝鮮又害怕。最好的結果就是大明口頭管管就管用,然而如今大明借著明裏就不想壞了“插手朝鮮王儲之爭”的名頭,對大尹的請求極為克制。

“錯非建州當真是屢教不改,貴國國主再三懇請,大明不可稍有紛擾便降以雷霆之威。”劉龍說道,“貴使還需回國向國主言明。”

尹興仁沒辦法。

李懌現在如果再三懇請大明為朝鮮做什麽,那麽大小尹都得擔驚受怕,唯恐李懌借大明之手除掉這些權臣了。

朝鮮難念的經就在於此,而大明的禮交部尚書則掛著怪異的笑容又說道:“陛下欣聞李懌從王世子之請,為庶長子昭雪,頗為贊賞。陛下親筆去了書信,命宣交使轉呈貴主,說宗室親睦總是好事。王世子仁孝之名上達天聽,陛下甚是欣慰。”

尹興仁臉色一變,這會不會被李懌理解為尹任為王世子造勢?

李懌現在老了,越發多疑,越發驚懼啊!

可尹興仁有苦說不出,難道他這個世子派領袖的長子,不該為此事感到高興?

在那大明天子賜宴諸國使臣的宴席上,朱厚熜高居寶座之上,朗聲說道:“你們不遠萬裏,來為朕賀,朕很高興。諸國雖自成體統,然既受朕冊封,便都是朕的臣民。”

在一片恭順聲中,朱厚熜話鋒一轉:“你們在京城呆了一些時日了,也知道朕推行新法、改革諸制,皆為了百姓福祉。諸藩奉大明為宗主,朕心目中,諸藩子民也都如朕的子民一般,無非嫡庶之分。朕盼你們回去之後,也能勸諫你們的主上愛民如子,讓百姓安居樂業。在朕這裏,民心所向的,才可稱受命為主。若一味壓榨百姓、爭亂不休、民不聊生的,那可就失了朕冊封為主、自成一統治理一方的本意!”

不論在哪裏,這都是大義上絕對正確的話。

這些使臣們現在先恭順地表態,但心裏泛起了波瀾。

大明這是要做什麽?難道是將來要根據百姓是否安居樂業來決定是否繼續冊封?

實際正如此。

朱厚熜淡淡地說道:“朕冊封各藩國、藩族之主,開邊貿通有無,允簽證赴大明求學、行商、遊歷,無不是盼各地百姓都能安居樂業,越過越好。常言道,和為貴。大明也好,你們也好,老百姓日子都能越過越好,自然就能消弭爭端。大明周邊安穩,既是大明之福,也是你們之福。”

看了看幾個人之後,他繼續道:“這一回,還是有幾家到朕這裏告狀。你說他擄民,他說你侵地。實情如何,朕也不能偏信。好在,朕設宣交使,正為了體察諸藩下情。正好邀了諸藩明年遣使到大明商議度量衡,各地宣交使都會給朕呈一份詳報,屆時再裁決吧。”

“這份詳報,朕不看其他的,就看兩個數字:百姓大約平均能活到多久,一年大約能余下多少錢。正如朕所言,嫡子庶子朕都關心。治理有功的,朕會予國主另有封賞,允其國邊貿關稅優惠。怠政害民的,朕加以訓誡,責其改正。”

“朕提前把話說明白:大明的意見,你們可以不聽。但大明要的,是一個安定的周邊。百姓居無定所、民不聊生的地方,安定不起來。能安定的地方,就能與大明通商貿易,造福百姓。不能安定的地方,大明也要想法子安定下來,好做生意。為什麽非要做生意,農工商皆國本,是利國利民大事,你們趁還在大明的這些日子,好生體悟!”

大明慈父就是為了做生意,就是為了百姓們能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