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逝者如斯夫(第2/4頁)

“……伯爺,我可鬥膽提醒您一句了。去年才封的伯爵,您就算立功心切,那也要緩一緩不是?”

嚴世蕃嘆了一口氣,最後說道:“汪兄弟說的是。你既然來了,咱們剛好認真謀劃一下。依我看,先把那尼子氏給打垮了。那石見銀山,聽說如今一年出銀百萬兩了……”

在“大明商人”的幫助下,孤懸對馬島的宗氏也加入了日本戰國“爭霸”的亂戰。

那裏如何“逝者如斯夫”,大明百姓還不知道。

現在大明上上下下,都在因為新的度量衡標準而糾結。

今年要邀各國遣使來大明訂立公約,大明自己自然要開始先推行。

首先,原本很順口的嘉靖二十年成了公元二三八二年,這就很怪。

另外,以前習慣了的寸、尺、丈、裏、兩……許多東西要改變。

好在既然去年萬壽聖節都能拿出那麽多套度量衡標準器皿作為國禮送出了,官方豈無準備?

“將來的物事都是越做越精細了,定好了規矩難道不好?”基層小官永遠是最難的,“也不要你們如今便立馬換了,但知會到每一處鄉裏,這是朝廷上命!我們還沒叫苦,你們叫什麽?村裏識字會算的童生,你們才該好好學,講給鄉親們聽。每處小學、社學裏都奉命置了一套,你們將來長大了考科舉、鄉裏鄉親交田賦,都得用。”

工作量最大的目前確實是官府。不僅公文裏的標準要換,今後也要承擔辦理諸多公務時換算的責任——普通百姓可以仍舊用老標準來辦事,他們卻不行。記錄存档的,都得是新標準。

“熟悉了,習慣了就好!”

經過了這麽多年,鄉賢體系也建立起來了,至少每個鄉都會有些勤業郎、齊家郎、安鄉郎。

現在,他們也領著任務,協助朝廷來推行這些。

盡管他們不太懂何必要這麽做。

“明小哥,張小哥,您二位見多識廣,幫老漢勸勸鄉親們?”

淮安黃河畔的一處鄉裏,朱載墌聞言看了看張居正:“叔大,你給說說?”

三人遊歷到這裏,是準備來看看黃淮工地。

既是遊歷,自然不能一直在繁華之地。昨夜,他們經朋友引見,投宿在了這本地一個安鄉郎家裏。他們家出了個秀才,如今去了總理河道衙門辦差,家中老父也得了個安鄉郎的鄉賢稱謂。

聽說今天有這档子事,三人自然也來見見。

張居正心中感慨著朝廷旨意到了淮安這麽快就已經進入到了鄉裏推行的階段,想了想之後就對那安鄉郎召集來了各裏各家當家人說道:“這新規制可不是為了麻煩你們,讓你們不懂、官府的人懂,繼而哄騙你們。”

“可往日的升鬥、杆秤不是用得怪好嗎?”

張居正笑了笑:“小子只說一點。過去官府收糧用的升鬥、杆秤,那可是五花八門采買而來。鄉親們交糧,吃過虧吧?”

他小時候的記憶雖然淡泊了,但畢竟經歷過,他的爺爺、父親也還在。

昔年他爺爺張鎮耕田,自然每年也逃不過夏糧、秋糧征繳。其中門道,張居正是知道的。

看了看朱載墌之後,他舉了舉例子:“老規制也一直有,但升鬥、杆秤、砝碼,過去朝廷可不管。胥吏拿到鄉裏的,量足不足、準不準,還不都是他們說的?都說收糧有三大,秤大、斛大、腳大,這些道理不需小子細說。”

盤剝民脂民膏,地方有的是辦法。

過秤,原本百斤的糧食,興許便稱出來短了一二十斤。量斛,十鬥興許便成了八鬥。再踢一腳,又矮下去一截。

張居正望北把手舉過頭頂:“如今陛下聖恩,定新規制,有些手腳興許還免不了。但鄉親們也不需識字,只消認得那些升鬥、杆秤、砝碼上的花押。”

“什麽花押?”有個老農問了問。

張居正向那安鄉郎行了行禮:“何老,煩請將那《中華人民皇憲大明國計量標準章程》給小子一下。”

“張小哥客氣了。”那安鄉郎忙將懷中揣的那本冊子交給他。

“何老識字不多,小子卻是都識得的,昨夜在何老家中也看了看。諸位請看這裏!”

張居正將那冊子翻開到一頁,指著其中的一段話:“自公元二三八二年,也就是今年開始,大明諸府州縣,公務所用計量工具概由民政部采買、發運各地。公務所用計量工具,暫僅允將作監承造,一概刻印將作監標花,加印工業部標準司核驗標花。”

他又翻到了最後,指著兩個圖案:“看到了嗎?這就是原先禦用將作監的標花,這是新設的工業部標準司的標花。禦用將作監承造,標準司核驗每一杆秤、每一個升鬥、每一個砝碼準不準,然後刻印標準司的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