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黑船來了

時隔兩百多年,小小對馬島上的土著再次見到來自大陸的雄軍。

當年,三萬蒙古、高麗聯軍乘各類船只九百余艘在對馬島佐須浦登陸,宗家先祖率八十余名武士做第一波抵抗,結果毫無懸念。幾天之內,對馬島就被拿下。而次月,蒙古進攻本島,鐮倉幕府在博多港集結了十萬余兵力,將蒙古阻在岸邊。而後,神風來襲,蒙軍半數船只被毀。

蒙古第一次征伐東瀛就此作罷。

七年後,再次行動,陣勢更大。十萬南宋降軍被命令乘坐三千余艘船從浙江慶元、定海出發,四萬蒙古和高麗聯軍則從高麗出發。而這段時間裏,鐮倉幕府在九州島沿岸修建了數十裏石墻堡壘。

對馬島等離島自然又是先遭重,然而東征大軍又是在夏日裏東征至此,原定八月初二登陸,八月初一又遇台風。這次更離譜,蒙古和高麗聯軍直接“舟壞,喪師十七、八”,一大半的人就這麽寄了。

而南宋降軍所組成的江南新駙軍,本來都在島上築壘,船只也都相去五十步止泊,受到的影響不算特別大。但其中已經提前委任的行省右丞堅持要撤,於是最終竟是主帥們乘船隨蒙元、高麗殘軍先返回朝鮮合浦了,還有近十萬江南軍將卒只能滯留岸邊準備依靠自己制造木筏回國。

結果自不必言,最終十四萬大軍,回來的不到三萬,其中高麗回去的倒是最多,包含梢工在內有近兩萬人。其中,最大規模幸存的反而是江南軍之中的南方漢人,這些人明明是南宋人,卻被稱作“唐人”,“免死為奴”。

面對當年不可一世的蒙古,東瀛神風傳說就此形成,大明又怎麽樣?

是避過台風,先在冬日裏花上幾個月在對馬島這樣的地方集結,再讓大軍休整一個台風季幹吃糧,等到秋後再頂著嚴寒去登陸征戰;還是在台風季裏運兵集結,承擔路上就完蛋的風險,只求到了之後能迅速開打以戰養戰?

蒙古兩次東征,一次是冬日裏開打的,一次是夏日裏開打的,大明又怎麽樣?

宗家因抵禦蒙古第一次出征而開始發家,宗晴康是很清楚那段歷史的,但他現在發覺:大明不一樣。

先抵達的,不是戰艦,是工匠、勞力、商船。

對馬島從未如此熱火朝天:淺茅灣一帶,兩個半島形成了一個口子,裏面是寬闊的海灣,又被多個小半島分成許多岔灣。朱紈一到,首先便是組織人力物力,修建碼頭泊位,修築通往雞知和大小船越的道路。

而後,他們見到的雄軍,下了船之後就於島山、竹藪一帶分別安營紮寨,同樣投入到了修建工事的工作當中。

俞大猷麾下京營將卒,大半反倒突然成了工兵,另外小半則看守著從朝鮮那邊被押過來的罪酋、叛軍降卒大興土木。

他們盤踞於此,對馬島南北已經被截斷,中間都是明軍。

北洋水師來得要更晚一點。

屬於海運局和海上長城公司的小部分護航戰艦,停泊於淺茅灣通往大海的海峽畔新建軍港之中。大部隊,則繞過對馬島南岸,停靠往這裏最成熟的港灣。

宗晴康站在碼頭上,與朱紈、汪直等人一同等候著。

他的眼神不禁看向那一個新改建的碼頭:什麽樣的船只,需要那麽長的一個泊位?需要旁邊留出那麽寬闊的航道,需要深入到那麽深的地方?

為了改建這個泊位,去年一整年,汪直都以應對可能來襲的禦守聯軍的名義,除了用那些從朝鮮運來的平安道、黃海道罪卒罪將,還讓宗晴康征調了不少民力來勞作:鑿石、伐木、堆築防波堤、勘測水深……

這個過程裏,其實丟掉了百余條性命。

現在,先有小型快船過來了。

它是負責引導的。

過來熟悉了一下海灣狀況,那快船又開始調整風帆角度,再出灣去。

這時候,宗晴康已經隱隱看得到遠處的艦隊了。

其中,有一個黑黝黝的點,明顯要大得多。

“玄龍艦英姿,總算是看得到了。”朱紈開口,“汪將軍,玄龍艦所需煤、水、糧米肉菜,都要單倉準備!”

“制台放心,末將從到對馬島開始,就已經在為此準備。淺茅灣周邊,末將早已分區畫好。只要航路不斷,人手充足,斷無差錯。”

朱紈點了點頭:“早聞汪將軍之名。我奉旨東來,原本憂心至今。到了此處,才知陛下早已運籌帷幄,所用得人。”

“制台過譽了……”

在馬六甲一戰後就因功升到從五品副千戶的汪直,被調到對馬島、又謀劃了對馬大捷,現在已經因功成為從三品,有了上校銜,有了征倭先鋒營遊擊將軍的官職。

這還是戰事尚未全面開啟。作為和嚴世蕃一樣最熟悉這邊情況的一員重臣,他現階段的作用是幫朱紈在這裏厘清後勤保障的事,而後面自然是要引北洋海師和京營陸戰主力去登陸本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