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第二代技術更新(第2/3頁)

“所以要是我來,他們就不收斂了?”

傅庭涵:“你常來,他們在意不過來。”

他們做出了新的紡機和織機,它比原來的紡織機小了近一倍,但紗錠卻增加了,現在的紡機足有四十八個。

傅庭涵道:“就以紡麻為例,之前的改出來的紡機有二十個紗錠,一天可以紡麻線二十五斤,現在卻可以紡麻六十斤。而非我們改造前的紡機,普遍只有兩到五枚紗錠,一天最多可以紡紗三斤,而且,通用的紡機還是以手搖為主,現在我們還是延續上一次的改良,用腳踏。”

雖然早在永嘉元年那一年傅庭涵就改良了紡機和織機,也沒有拒絕技術外流,但新紡機和新織機還是只在小範圍內傳播,並沒有普及來。

趙含章讓各地縣衙做過統計,目前第一代改良紡織機最多的是豫州,但也只占戶口的百分之二十,然後是蜀地。

蜀地的新式紡織機是諸傳帶去的,聽說他買了十架紡機和織機,千辛萬苦運到蜀地後就讓人拆了兩架,讓工匠照著仿制。

但蜀地的占比也不高,只有一些大戶人家和少部分中等收入的人家換上了新的紡織機。

占有率這麽小,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推廣第二代新的紡織機損失會小很多,更換通用的紡織機成本會降低;

壞處是,第一代都那麽難推廣,何況第二代呢?

趙含章問:“質量怎麽樣?紡機和織機貴重,一戶人家可能買一台要用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平時只更換紗錠之類的零部件。”

傅庭涵道:“我們連著用了三天,目前沒有發現大的問題,但有些地方還需要稍加改進。”

他讓人坐下紡紗,然後給趙含章指出有問題的地方,“我們紡線的纖維有四種,除了蠶絲是長纖維外,其余的毛、麻和棉都屬於短纖維,我覺得它織出來的線對於蠶絲來說略粗,不利於精美布料的織造,我想從紗錠上入手,可以再做一套可替換的紗錠,當需要細線時,用一套紗錠,需要粗線時,用另一套紗錠。”

趙含章:“一般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夠去替換紗錠吧?”

“不錯,要換一次紗錠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普通百姓家可能還不會換,得請工匠上門,又是一筆花銷,所以我想做一個可以粗細轉換的紗錠,這樣一來會節省很多更換的時間和成本。”

趙含章:“做出來了嗎?”

傅庭涵:“已經有頭緒了。”

一旁的工匠連忙道:“陛下,我等皆認為這種粗細都可的紗錠不是那麽重要,因為民間養蠶的人多集中在豫州、荊州和蜀地,蠶農一般為了省力,就不會再種麻,都是將蠶絲和綢緞賣出去後再轉手從別人手中購進麻線或麻布,所以紡機只需做兩種就可,一種標明是細線紗錠,一種是粗線紗錠。”

趙含章:“有的人家不僅綢緞要做細線,棉麻也要做細線呢?”

工匠就笑道:“這個問題傅尚書也提過,但我等試驗過,這粗線紗錠紡出來的麻線,只要稍加技巧就可以細一半,這個織娘們都會,不然麻布為何分粗細兩種呢?”

“傅尚書之所以想琢磨細線紗錠,是因為蠶絲可以做得更細,一些珍貴的綢緞錦需要的線極細,通用的紗錠這才不能滿足,可依下臣看,這世上會用這種紡機的人本來就極少,我們工部是要做,卻沒必要在民間推廣。”

趙含章明白了,“細紗錠是有針對性的售賣,用者極少。”

工匠點頭。

一旁的傅庭涵欲言又止。

趙含章知道他想說什麽。

現在養蠶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豫州、荊州和蜀地一帶,但後世他們熟知的養蠶地區是江南。

而現在的江南經濟和技術發展都遠比不上中原一帶,他們的綢緞產量並不高,精美的,可以得到全國認可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現在有電台,她還要修路,將來南北交流會越來越頻繁,加上青州和光州的碼頭已經建成,將來國內的布料會源源不斷的銷售出去。

江南一定會成為區域性的經濟中心。

既然一台紡紗機這麽貴重,他就想一步到位,為將來考慮,不讓百姓因為更新換代而重復花錢。

趙含章沉吟片刻問,“你有算過一個雙功能的紗錠壽命是多久嗎?”

傅庭涵:“比現在我們用的紗錠壽命減少三分之一。”

趙含章就道:“那就依照大匠們所言,直接先出兩台紡紗機,重點推廣粗線紗錠紡紗機。”

傅庭涵不解。

趙含章就道:“你忘了嗎,我們的技術還會進步,難道五年十年之後,我們不能將紡機的紗錠再增加一些嗎?或者,我們不能改變動力系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