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4頁)

“哎,你少在這兒自作多情了。”宋沅禮抽過信封,不由分說地塞給大福,”這可是宋叔伯送給我們大福的三周歲生辰禮。”

大福捏著信封,懵懵懂懂地不知所措,他看看阿爹,又看看一旁的爹爹,手快得將信封往嘴裏一填,便張嘴啃咬起來。

謝見君連忙拿過沾滿大福口水的地契,“沅禮,大福三周歲還早著呢,少拿這個說事兒!”

“我的知府大人呐!”宋沅禮身子往後一靠,散漫地搭起腿,“您總不好只接受旁個商戶的捐助,拒絕我們宋家的吧?”

“你們家幫的忙已經夠多了..”謝見君發自肺腑道,這一個來月,若不是有沅禮幫著出謀劃策,他到這會兒,還不知是何光景呢。

“我爹若是知道我幫你辦義塾,你信不信?這年底兒回老家百年,祠堂都能讓我上頭香!”

謝見君被逗笑,末了還是收下了地契,雲胡瞧出了他的為難,索性替他開口,“沅禮,你和青哥兒若是得空,給義塾請個名字吧,畢竟這裏面也有你們出的力。”

宋沅禮倒也不客氣,立時就應下,說回頭就跟青哥兒商量商量。

送他出門時,大福雙手合十,學著謝見君教他的模樣,對著宋沅禮拜了拜手

“謝謝宋叔伯,宋叔伯和青哥兒都是大好人!”

————

有了商戶們捐助的銀錢,還有宋沅禮贊助的屋舍,謝見君合計先把義塾修繕起來。

這義塾招收的學生,暫定為六歲到十五歲之間城中家境貧寒的孩子,連帶著未及秀才功名的童生,也可以來念書。

除此之外,他還想另開設兩間學齋,請醫館的大夫前來授課,教孩子們學習醫術。

科考不是唯一救世的出路,在這個時代,得有一門能活命的手藝傍身。

趁著修繕義塾的功夫,謝見君讓府衙張貼出告示,招募童生以上功名的先生,前來義塾教書。

然甘州讀書人本就不多,但凡身上背著秀才童生功名的書生,都想著再搏一搏,告示貼出去好幾日,經謝見君挑選考究過,能擔起教書育人重任的,也不過三四人而已。

正當他猶豫著是否將五間學齋,暫時縮減為三間時,自打來了甘州,便一直窩在屋裏看書練字的許褚,突然找上他。

“見君,我知曉你近日來,一直為那義塾的教書夫子一事兒發愁,若老夫自薦去教書,學問上,可還勉強說得過去?”

“先生,您這是哪裏的話?您是學生的恩師,自是學識淵博,滿腹經綸,談何過得去過不去一說?”謝見君惶恐道。

他明白許褚此舉,是想替自己排憂解難,故而心生愧疚,

“將先生一路從福水村帶去了上京,又勞煩您舟車勞頓來到甘州,原是想安穩給您養老,不成想,先生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還在為學生費心費力,學生實在慚愧。”

許褚拍拍他的肩膀,安撫道:“你辦義學,是為善事,為師欣慰不已,莫要有如此負擔,之所以提出去教書,也是老夫在家中閑來無事,眼看著一把老骨頭都僵硬了,想給自己找點事兒,我教書多年,如今若能回歸學齋,傳道受業,這心裏踏實多了。 ”

如此,謝見君也不好再堅持,義塾裏教書夫子的事兒,有了許褚的幫忙,問題迎刃而解,他還特地找木工,又定做了上課用的桌椅講台。

只待萬事俱備,義塾修繕完成時,暮秋已別,初冬將至,院中的銀杏已經染上了一片金黃。

甘州的冬天比上京要冷得多,街頭小巷的孩子們早早都套上了冬衣,圓鼓鼓的,跑動起來時,像一團團蓬松松的雪球。

連大福也被雲胡裏三層外三層,裹得嚴嚴實實,走起路來搖頭晃腦,活脫脫跟那小企鵝似的。

“爹爹,阿爹今日何時回來?”

臥房裏火爐燒得暖烘烘,他攀著窗欞,望著靜悄悄的院子問雲胡道。

雲胡正忙著給滿崽做冬靴,聞聲,跟著大福的眸光,向窗外瞥了一眼,“阿爹今日去書院了,晚點就會回來。”

大福訥訥地頷首,他聽不懂什麽學院,只知道謝見君又不能陪他玩了。

“爹爹,是砰砰砰!”

他忽而側耳,整個身子幾乎都貼在窗戶上。

“砰砰?”雲胡重復道,一時沒明白大福說的話是什麽意思,直到屋外傳來連綿的鞭炮聲,他才反應過來,應是義塾那邊放鞭炮了。

今個兒是義塾竣工的日子,謝見君起早便往那邊去了。

蓋義塾的事兒,城中百姓打跟前來來回回地經過,早不是什麽秘密了。

噼裏啪啦,放完了兩大串鞭炮,謝見君就讓衙役們在學院門口張貼了告示,一來是讓大夥兒知道城中建了不花錢的學院,二來也是為了招生。

告示一貼,在城中瞬時便引起了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