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第3/5頁)

而等許鑫落座後,羅銘便說道:

“許導既然來了,那咱們就開始今天的會議……大家掌聲歡迎!”

嘩啦啦的掌聲中,許鑫再次起身,欠身鞠躬後,重新落座。

羅銘繼續說道:

“許導,今天約您過來,目的就是關於《舌尖上的天朝》紀錄片的項目立項相關事宜。”

“嗯。”

許鑫點點頭應了一聲:

“是我的方案通過了咱們的審核?”

“是的,已經通過了。我們想聽聽許導您的拍攝思路。”

“好。”

許鑫從包裏拿出了那一疊文稿。

但卻沒打開,而是交給了身後的記錄員:

“麻煩幫我復印一下。”

“好的,許導。”

記錄員點點頭拿著這份文件快步離開。

接著許鑫才說道:

“其實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思路很簡單,就是以‘吃’的行為,探討我們的文化根源……”

他開始講述自己的拍攝理念。

雖然整個理念已經在計劃書裏有了書面描述,但有些東西還是通過本人來口述顯得更清晰一些。

也方便大家提問。

許鑫這段陳述,做了大概20分鐘左右。

核心觀點總結出來,其實就是許鑫最後這一段話:

“整個紀錄片的目的,就是展現天朝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我的陳述完畢,謝謝各位。”

當以這句話作為總結,結束陳述時,今天在場的所有人眼睛已經徹底亮了起來。

這個立意……

好啊。

雖然乍一聽這句話有點八股文的意思。

但重形又重意。

整個紀錄片的那種思想境界一下子就提了起來。

羅銘的眼裏此時此刻充斥的情緒裏,驚訝占據了絕大部分。

看著落座的許鑫,想了想,問道:

“那許導打算怎麽展露出來這些價值觀呢?”

“每一集,一個核心。”

許鑫放下了茶杯,不緊不慢的說道:

“比如我在《時間》的分集創作時,我的靈感就是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家鄉的味道,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繞的思念,與辨別身處環境的味覺密碼。也是他們對於故鄉寄托情感最重要的慰藉。

所謂“食色性也”,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所有人都離不開“吃”,而通過“吃”這條紐帶,我們可以看到農人是如何生產作物,料理人如何制作、食客如何品嘗……這一整條的閉環過程,是我們國家千百年生息繁衍、遷徙生存的最佳體現。

農家菜,鄉土菜,潮流菜,客家菜……我們的菜系,廚師的幫派,甚至南北食客對於同一食物不同的味覺追尋,這些都是把我們整個國家的人……”

說到這裏時,他做出了一個雙手互相抓握擠壓的動作:

“匯聚到一起的過程。這是整個《舌尖》創作的核心思路。我們想給大家在表層現象中,展現出來不同地區的食物風味。

讓一些眼界窄一些的人意識到……原來脫離自己熟悉的生存土壤之外,我們還有那麽多可以讓他產生大快朵頤沖動的美食。

但在內裏層面,我們是通過“吃”來海納百川,融合民族、國家、文明的千百年歷史繁衍。”

“那故事的主題趨向呢?是直白的食物說明?還是……”

另外一個人問道。

“不,就是記錄普通人的故事。”

“許導親自去拍?”

“當然不是……咱們國家這麽大,不說多吧,就按照時令來拍,那少說也得三五年的時間。我倒是可以……問題是咱們也不能可著我一只羊往死裏薅吧?”

“哈哈哈,那肯定不能。”

一個玩笑讓整個會議室裏的氛圍變得相當輕松。

“我聽說……咱們這次不是打算外聘攝制組麽?對吧?”

聽到他的話,羅銘點點頭:

“沒錯。這次我們都是統一向外部征集預案,拍攝團隊的話也是采取‘項目制’,總預算項目、人員、食宿、的標準都是采取競標,統一由台裏把控,但拍攝進度是由項目團隊進行。”

言外之意,在“大框架”的基礎上,拍攝環節不受體制內制約,要自由一些。

當然了,這個自由也是相對的。

最後的節目內容,還是由他們自己管控。

“那就是了。如果這部紀錄片要進行拍攝,那麽我組建團隊後擔當導演的同時,會分別指派團隊內的分集導演拿著提前做好的項目資料去拍攝。拍攝後再由我自己來把控。”

許鑫這話也合理。

畢竟這部美食紀錄片許鑫的思路是按照時令來拍,那麽有些東西可能在特定季節拍完南方,北方那邊就已經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