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第4/5頁)

接著,會議室裏的人就團隊組建,以及紀錄片內一些職位的細化做了些說明後,開始進入紀錄片的重頭戲。

也就是預算。

這種以年而記得紀錄片,人吃馬嚼可是一筆大進項。

許鑫的設想裏,他要做六集到七集的紀錄片,至少每一集的預算,是在一百萬左右。

乍一聽有些荒唐。

這又不是電影,又沒什麽明星片酬之類的,怎麽可能那麽多?

可實際上……拍電影,拍紀錄片就是這麽花錢。

首先是人工。

外聘的導演可不是體制內的導演,拿死工資,一個月幹與不幹都是那些錢。

首先導演要考慮到勞務費問題。

導演、攝影、劇務等等,這些人是一筆費用。

出差住什麽酒店,租什麽車,又是一筆費用。

最關鍵的還有器材呢。這次是項目制,央視只出錢,一應費用設備什麽的都是中標的紀錄片導演自行組建。

還包括配樂、剪輯、包裝、後期等等。

一系列的環節,都是錢堆起來的。

而且是定下了日程,加入了團隊後就要開始計算。

在許鑫采用的這種分包團隊的模式下,每一集的導演團隊,包括一些職業顧問在內,少說是15到20人。

這些人就按照一個人一個月五千塊錢的“工資“,那一個月還十萬呢。

要是拍一年就是一百二十萬。

所以,他給出的一集“100萬”的預算,已經是考慮到這是公家項目,不屬於私人投資的壓縮極限了。

說白了,有奧運會的提前量,對於“公家”給批的款子多少,許鑫心裏有數。

結果……

當聽到他的報價時,在場的這些人包括羅銘在內,都露出了無語的模樣。

“許導,因為馬上咱們就是合作夥伴了,所以我們也和你不說假話。實話就是,七集,一集一百萬,一共七百萬的制作費用我們給不了那麽多。”

“……”

許鑫嘴角一抽。

“這還多?BBC那些紀錄片,每一部都是千萬打底的。這七集的紀錄片,每一集按照預想的時長應該在50分鐘左右,七百萬已經是低到不能再低的預算了。”

他原本心裏對於一集一百萬已經覺得低到不能再低了。

可怎麽聽這意思……

還要往下壓?

而聽到他這話,羅銘微微搖頭:

“咱們才剛起步,和BBC那種大台肯定是比不了的。”

“……那咱們的預算是?”

“一集在六十五萬左右。”

“65……六七四十二,五七三十五……四百五十萬!????”

許鑫瞬間就懵了。

人家都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你們把我當啥了?

別說巧婦了……你們是把我當什麽哆啦A夢了麽?

六十五萬一集紀錄片,50分鐘左右?

往雞肚子裏喂泥巴,還讓雞給你們拉出來個金蛋???

和你們一比,奧組委都算大方的!

他滿眼的荒唐。

而羅銘也知道這要求確實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但還是解釋道:

“許導,不是我們小氣,而是台裏的總預算有限。實不相瞞,我們同期看中的項目,有五個。而這次的項目制外包競標紀錄片的總預算,只有一千五百萬。許導,《舌尖》已經占用了我們今年全項目的三分之一預算了……”

言下之意:我們誠意真的給的很滿了。

而他說完,旁邊一個中年人也點點頭:

“沒錯的,許導。咱們講究的也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先單點試驗,實踐總結經驗,然後再大規模推廣。這第一把火,我們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下把它燒的旺才行。”

“……哈。”

許鑫忍不住苦笑了一聲:

“各位領導啊……那你們知道麽?我說的一集一百萬,還是沒算我個人的勞務費的基礎上,單集的制作費用。”

“……”

“……”

“……”

一屋子人又不說話了。

他們能說啥?

錢就這麽多,大家第一年弄,摸著石頭過河,錢本來就不多。要是再考慮到你的勞務費……那這制作費用搞不好直接過千萬了。

其他片子不就拍不成了?

但許鑫說的也是實話。

《舌尖》他其實目的也不是為了賺錢,甚至一開始都沒考慮過賺錢。

他是打算拿個星光獎,然後等研究生畢業留校後,順理成章的把從奧運會開始,到世博會等等這些資源合理的開始在自己身上轉化,化作自己向上的養料。

資歷這玩意太重要了。

不需要的人狗屁沒用。但需要的人是求爺爺告奶奶都想得到。

他不走這條路還好,那就老老實實當導演賺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