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八章 勢如破竹(4)(第2/2頁)

眾臣在等,楊延廣同樣在等。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他沒有等到任何人出言反對王載,也沒有等來可以幫助大軍走出危局的只言片語。於是,在這殿堂之上,眾臣意見一致,吳軍的命運已是只剩下一條。

撤出中原,將中原讓給晉軍。

見眾人都不發聲,楊延廣也不表明態度,王載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此戰是離境作戰,勝敗不影響吳國基業與存亡,有利可圖則進,無利能圖則退,沒有任何理由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把自己拼到命懸一線、山窮水盡的地步。

“現在大軍撤回淮南,吳國依然是吳國,我們還能依仗淮河防線,抵擋晉軍南下;若是等到大軍後續作戰再失利,損兵折將太多,王師無法確保國家周全無法守衛淮南疆土了,那才是國家危機。

“王上,此番王師是外出征戰,不是拱衛本土,後者需要拼到最後一滴血,前者卻是量力而為,後者沒有敗退余地,前者卻應該理智進退。

“趁晉軍還未攻占臨淮、淮陰,王師在尚能撤退的時候立即撤退,這樣才能保存實力以圖來日。此戰我們雖然沒有勝,但只要不大敗,不用多久便可卷土重來!”

道理很淺顯,王載即便是不說,楊延廣與在場大臣心裏都明白。

兩虎相爭,有多少時候會拼得至死方休?一方傷勢重了沒有勝算就會及時抽身。這回逐鹿中原還不是保衛自己的地盤,只是類似捕獵,虎豹捕獵哪會把自己拼到最後一口氣?

眼下,大夥兒只是需要有人把這話說出來,作為決定大軍下一步行動的根據。

良久,楊延廣睜開眼,仰天長嘆:“未曾想,大軍行動只是慢了一步,未能提前幾日支援符離,竟致中原戰局完全崩潰,再無可以爭勝的機會。

“付出了這麽多的代價,就這般放棄中原,可謂是血本無歸,本王實在心有不甘。本王......也著實對不起已經戰死的吳國兒郎們......本王,愧對他們,愧對他們的父母妻兒......”

說到最後,楊延廣滿面痛苦、眼含熱淚,仿佛恨不得給將士們跪下來磕頭認錯。

眾臣卻是俱都大松一口氣,楊延廣這番話就是表明了同意退軍。只要對方同意退軍,自己可以離開這是非之地,大夥兒便不在乎其它。

都是明眼人,早在符離丟失之前,他們就已經看出吳軍在中原處境艱難,勝機渺茫,心生退意——都把希望寄托在秦軍身上,完全是坐等對方攻破趙晉了,那還不夠艱難嗎?

現在符離一丟,後路都要被切斷,大家被架在了火上烤,性命垂危,不趕緊跑還想什麽?

楊大將軍在吳國進行革新戰爭的話雖然荒誕不經、可笑至極,但前面那番論斷卻沒錯:這場戰爭打到現在,吳軍已是沒有戰勝反抗軍,扭轉局面的能力。

中原沒了就沒了,不過就是沒有新得利益而已,吳國基業沒受多大影響,大家回到吳國該榮華富貴的還是繼續榮華富貴,但要是自己死在了這裏,那可就是什麽都沒了。

眾人立馬紛紛進言,配合著幫楊延廣推卸責任,開解對方的心胸。

有人說大軍戰敗是他們跟三軍將士的責任,楊延廣為了江山社稷與中原戰事夙興夜寐、殫精竭慮他們都看在眼裏,對方沒有對不起誰,是他們辜負了楊延廣的重托與信任,他們才是罪人。

有人說這只是戰術撤退,等到秦軍攻破河東,晉軍回援中原兵力空虛,他們馬上就能殺個回馬槍。

有人說淮南富庶,東南財富聚集,兩湖魚米無數,還有通商海外的巨大利潤,只要休養生息幾年,大軍又會兵強馬壯,到時候百萬大軍卷土重來,必能奪取中原。

說什麽的都有,反正都是給立馬撤軍找理由,寬慰人心而已。

臨了,楊延廣悲痛地做出了正式決定:大軍立即撤回淮南!

數十萬大軍撤離,還是在敵軍殺到眼皮子底下的情況下後撤,不是一件那麽簡單的事,稍有不慎就會演變成全軍潰敗,被敵軍一路追殺屍橫遍野。

楊延廣作出決定後,立即跟眾臣商議退軍方案。

吳軍撤退的最大障礙,無疑是符離已經被晉軍攻占。這地方橫在徐州城與淮河之間,雖然不是徐州與臨淮、淮陰的正中位置,但晉軍是會活動的,所以是個非常麻煩的存在。

也是撤軍的最大阻礙。

經過一陣緊鑼密鼓的商議與推演,最終,吳國君臣拿定注意:以攻為守,派遣精銳主動出擊吸引晉軍注意,掩護主力分股分路迂回退往淮陰一帶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