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第4/5頁)

我想,通過《長恨歌》的創作,白居易郁結在心中的情愛之痛多少得到了宣泄與撫慰,魯迅先生說,“長歌當哭,是必在痛定之後”。對於白居易來說,《長恨歌》創作完成,也就是“痛定之後”了。所以終於可以收拾起舊心情,開始段新生活了。所以,36歲上,白居易結了婚。

好了,現在再加上白居易的這種創作原因,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李、楊之間是談不上什麽愛情的,更不要說什麽真摯的、永恒的愛情了。

但慢著,古訓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別急著下結論,更何況這是對兩個人。回過頭,我們再來看看,李、楊之間是不是就真的一點感情,一點愛情也談不上呢?

這同樣也要問幾個問題:

第一,在白居易之前,就沒人歌頌過李楊之愛了嗎?如果有,那麽白居易也就不是純粹的杜撰了。歷史也就不是純粹被《長恨歌》誤導的了。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李白。李白可比白居易更有說服力。如果說唐代有二白,李白是“太白”,而白居易只是“小白”。李白是與李、楊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人,而且我們都知道他與唐明皇與楊貴妃都是有過親密接觸的,他在大醉初醒之際,曾經為楊貴妃一揮而就作《清平調》三首,每一首都是名動千古之作。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是說玉環之美;第二首“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說玉環之得寵,、;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其中就有不盡的繾綣意韻,也就是說李白總的來說,也是基本認可並描摹了李楊這段驚世戀情的。另外,稍晚一些的杜甫,也有《麗人行》等作品客觀地表現了李、楊的這種“名花傾國兩相歡”的場景。也就是說,雖然“小白”白居易在《長恨歌》是揉進了自已的情緒,以及自身對愛情的理解,但李、楊戀也不完全就是子虛烏有,至少在當時當世,李、楊戀也還是受到當時人的基本認可的。

第二,李隆基與楊玉環之間是不是就根本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答案是否定的。唐明皇與楊貴妃兩個人在都擅長音樂,我們知道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曲《霓裳羽衣曲》可以說就是兩個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另外他們還一起創作很多樂曲與舞曲,可以說,在藝術情趣上兩個人是有著很大的相同和一致之處。這從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看出來。據唐人野史記載,說唐明皇與楊貴妃喜歡下棋。但他們倆自創了一種非常奇特的下法。就是以人代棋,讓宮女三十二人為棋子,胸前綴以棋子的名稱,在繪有棋盤的地上走動來下棋。所以就有了“香車、桂馬、金將、銀將、玉將”等棋子的名稱。後來,這種下法傳入了日本,演變成日本的將棋。可見在這些生活情趣、生活細節上,兩個人不僅有共同語言,而且共同語言特別的豐富。事實上,人和人的接觸,這種生活情趣、生活細節上的共同語言特別重要,所謂日久生情,主要也就是在這種狀態中情感達成默契的。

第三,正史記載的楊貴妃的多次因妒被遣出宮是不是多少也能說明些問題。我們前面談了楊玉環的嫉妒生氣而被多次遣歸。這雖然說明了李隆基的花心,但反過來也說明楊玉環的在乎啊?一個好吃醋的女人,不往往正是深陷在情愛圍城中的女人嗎?

第四,唐明皇晚年對楊貴妃的深刻思念是不是史有其實?《長恨歌》裏寫楊玉環死後,在李隆基余下來的人生裏,對楊玉環是刻骨思念,每天是“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也就是思念到“惟將終夜長開眼”的地步,白話說就是想得整宿整宿的睡不著。後來作為太上皇的唐明皇,又請道士、方士作法,與楊玉環托夢相見,總之是將李楊的塵世之愛進行了最後的夢幻升華。那麽這一段描寫是不是也是全然憑空的呢?《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唐明皇被太子逼著退了位,沒權了,這時候份外想念楊貴妃。悄悄地命人將當初草草安葬的楊貴妃的屍體移到長安,但這時候屍體已經毀壞了,只有楊玉環當年佩帶的香囊還在。唐明皇是睹物思人,淚下漣漣,“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也就是命人畫了楊貴妃的像在自己住處的墻上,一直到死,每天都對著墻上的楊玉環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以為這多少還是可以看出李隆基對楊玉環的一些真情來的。

那麽,我們到底應該怎麽評判李隆基與楊貴妃的這段驚世黃昏戀呢?

我以為很簡單,民間誇大了他們的愛情,是因為這段故事的背景是著名的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在盛極而衰、巨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總希望發生些什麽,尤其是些纏綿緋惻的故事,來紀念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誰來演繹這場故事呢?最好的主角莫過於一手開創這個盛世和一手毀滅了這段盛世的人。現今的學者大多完全否定這段愛情,是因為他們太冷靜,太客觀,從史料出發,完全忽視了人在生活中積累起來的一些不可以簡單用道理來說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