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關於世界大戰的總結報告(中)(第2/4頁)

日本的新政府為此不得不修改了婚姻法,宣布在二十年內恢復一夫多妻制。此外,為了盡快增加人口,日本政府甚至又將日本女性合法結婚年齡,一口氣下調到了匪夷所思的九歲,由此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因此,雖然是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但日本在戰後也已經是氣若遊絲、奄奄一息。再加上由於日本新政權革命得不夠徹底,保留了太多舊時代的殘余勢力,未來的內部鬥爭和撕裂很可能會非常嚴重。所以,日本這個國家在戰後能否繼續保持強勢,成為新世界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委員會認為還有待繼續觀察和研究。

在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帝國政府統治下的朝鮮半島,擁有大約兩千四百萬人口。

二戰爆發後,朝鮮作為當時日本帝國的一部分被投入了戰爭,並且有三百萬朝鮮人在戰爭之中傷亡和被遷往海外。日本舊帝國政權崩潰之後,朝鮮半島隨即贏得了自由與獨立,但很快又爆發了革命勢力和反動勢力之間的血腥內戰。在這場朝鮮內戰和隨後的大清洗期間,至少一百萬朝鮮人因此而死亡。

再接下來,跟全世界的其余所有國家一樣,新生的朝鮮共和國遭遇了冰島火山大噴發導致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國內糧食產量,尤其是水稻的產量劇減,在此期間出現了嚴重的全國性大饑荒。

除此之外,朝鮮共和國還先後四次承受了美國戰略空軍的核爆,朝鮮的首都漢城、陪都平壤、朝鮮的第一大港口釜山和朝鮮北部港口清津,合計四座重要城市,在核爆的蘑菇雲之中被徹底毀滅,光是在核爆中的直接死亡人數,就超過了兩百萬。而與此同時,美軍對朝鮮半島投擲的細菌彈,又導致了一場全國性大瘟疫在朝鮮半島的爆發和蔓延。在這樣多的災難的連番打擊之下,目前的朝鮮人口只剩下了大約一千五百萬。

因為平壤和漢城皆遭遇核爆,朝鮮共和國的臨時首都目前不得不暫時遷移到了西南部的光州。朝鮮國內絕大部分的工礦企業和鐵路交通也因此陷入癱瘓,由於基礎薄弱的緣故,朝鮮迄今尚未完全恢復鐵路運行。

不過,像朝鮮共和國這樣程度的損失狀況,放在歐洲也就是一般的平均水準,談不上非常嚴重。

總的來說,東亞地區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之中,先後損失了大約一億兩千萬到一億三千萬的人口(含遷出人口),但幸存下來的東亞黃種人數量,依然多達戰後全球人口的一半左右。

再考慮到日本海陸軍在世界大戰之中的傑出表現,如果接下來不再發生非常巨大的變故的話,那麽預計黃種人在未來世界的國際地位,必然將會有相當程度的提高。

五、南亞和東南亞

在剛剛落幕的世界大戰之中,就全球人口損失的角度來說,南亞和東南亞也是一個重要的戰場。尤其是當美國總統在金門大橋下簽字投降的同一時間,南亞的印度斯坦內戰卻依然打得如火如荼。

事實上,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就已經有一部分印度殖民地部隊,在大英帝國的米字旗下,來到北非和歐洲前線參戰。而當日軍橫掃馬來亞,攻陷新加坡的時候,也有數萬印度士兵戰死或被俘。

不過,南亞地區真正的大規模流血,還是從日軍於一九四二年登陸錫蘭島,並且扶持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錢德拉·鮑斯發動印度民族大起義開始的。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國大黨、穆盟、土邦主、英國殖民軍和入侵的日軍,甚至還有一部分滯留於印度的中國舊反動政府遠征軍,把整個南亞次大陸打成了一片屍山血海。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印度斯坦大混戰之中,各方勢力的陣營劃分顯得非常混亂,已經不能用簡單的入侵和抵抗,或者說殖民鎮壓和解放起義來劃分,也不能完全用信仰、民族和幕後支持者來劃分。

事實上,對於置身這片戰場的任何一方領導者來說,他們面前的戰局和後方的形勢都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盟友和敵人的角色隨時都在變幻,各勢力內部的叛變和篡奪也是層出不窮。有時候,一場戰役的勝利,對於領導者來說往往並非什麽好消息,因為這反而會導致某些盟友的背叛與倒戈。

雖然發生在南亞次大陸的這場戰爭,最初被很多人認為是日軍和英軍之間一場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的狗咬狗的搏鬥。但事實上,在絕大多數的時候,站在這個戰爭舞台上的依然是印度人自己。尤其是在日軍早已撤走,英國同樣崩潰了的最近幾年,這場戰爭已經變成了徹底的印度斯坦諸民族內戰。整個印度斯坦地區幾個世紀積攢下來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階級矛盾、殖民與被殖民的矛盾、侵略和反侵略的矛盾,在這場戰爭之中一下子同時爆發,以至於讓人簡直無從入手進行分析,即使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來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