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關於世界大戰的總結報告(中)(第3/4頁)

不過,盡管印度內戰的局勢如此混亂,但有一點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慘烈的內戰嚴重破壞了印度的農業生產,制造了數以千萬的戰爭難民,以及數不清的屠殺和饑荒。尤其是當全球異常低溫氣候降臨,印度糧食產量再度大幅度下跌的同時,印度內戰卻反而進一步加劇,導致整個印度陷入了饑餓與死亡的地獄。

當第三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的時候,南亞次大陸也曾經出現過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一線曙光: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來自旁遮普的穆盟軍隊和錢德拉·鮑斯領導的印度國民軍從印度西部聯手攻入恒河流域,在這片印度傳統上的精華腹地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並且於四月份攻入加爾各答,完成了“從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的大進軍,成功控制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土地和人口,取得了內戰之中的決定性優勢。

但問題是,再接下來,隨著印度穆盟領袖真納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的病逝,還有印度國大黨激進派領袖錢德拉·鮑斯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的遇刺身亡,又讓這一線曙光重新歸於黯淡——雙方勢力的繼承者隨即發生劇烈矛盾,穆盟的繼任者宣稱要脫離印度,在旁遮普和孟加拉建立“巴基斯坦國”,國大黨激進派對此表示激烈反對,甚至跟穆盟的軍隊爆發了流血沖突,雙方之前的合作已經很難再維持下去。

而原本已經被打到瀕臨絕境的尼赫魯和與之結盟的印度土邦主,則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尼赫魯的軍隊甚至趁機在恒河流域的比哈爾邦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反攻,並且取得了勝利。再加上錫克教軍隊在旁遮普地區的又一次造反作亂,使得印度內戰的局勢再一次變得混沌不明,似乎有戰爭長期化和走向分裂的趨勢。

總而言之,在過去幾年空前慘烈的戰爭、饑荒和瘟疫之中,整個南亞次大陸已經損失了大約一億六千萬人口,而剩下的兩億多人口,目前依舊處於激烈和混亂的廝殺之中,沒有人能夠知道什麽時候才是終點。

與此同時,在世界大戰的這幾年裏,東南亞各國也是在風雲變幻,混亂動蕩和戰火紛飛中度過的。

不過,在日本舊帝國崩潰之前的二戰期間,東南亞的局勢勉強尚可算是平穩。因為太平洋初期的日軍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從英國、荷蘭和美國殖民者手裏成功奪取了整個東南亞,期間的戰爭破壞相對輕微。

之後的日本占領時期,雖然在菲律賓、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都爆發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起義和遊擊戰爭,並且招致了日軍的圍剿和鎮壓。還有一些當地土著被日本占領軍強制征召為隨軍苦力,在礦山工地和軍事要塞因為過度勞動而死。但是總體上來說,這一切造成的人口死亡,規模都不算特別大。按照日軍戰時大本營提供的統計數據,在日軍占領東南亞的前後四年期間,總共只造成了最多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的人口損失。

等到舊日本帝國崩潰,日軍撤出東南亞之後,名為全面戰爭的潘多拉魔盒,才在這片土地上正式被掀開。各路五花八門的革命者、軍閥、王公蘇丹、宗教團體、部落酋長,還有重返東方的歐美殖民者,都在極短的時間內粉墨登場,爭搶著試圖填補日軍撤走之後形成的勢力真空。而美國戰略空軍對河內和雅加達投擲的原子彈,尤其是後者,更是進一步加劇了東南亞局勢的混亂——在雅加達核爆之前,印度尼西亞各方勢力原本已經基本承認了蘇加諾領導的中央政府,但隨著蘇加諾政府整個兒在雅加達的蘑菇雲之中化為輻射塵埃,原來的荷屬印度尼西亞版圖上,很快就陸續冒出了超過二十個革命政府,九個蘇丹國和不知道多少個酋長國。

截止到目前為止,在整個東南亞的範圍之內,只有越南和菲律賓兩國已經初步穩定了國內局勢,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但依然面對著極為艱巨的平叛和剿匪任務。泰國在驅逐了國王、全面退出世界大戰之後,一度建立過軍政府,但隨即在一九四八年因為農民起義和軍隊內訌而崩潰,目前處於軍閥混戰之中。而馬來亞和印尼,在經歷了這些年的混戰之後,總體趨勢是走向瓦解,很可能最終分裂為三十到四十個小型國家。

至於整個東南亞地區在這些年的戰亂和饑荒之中,究竟損失了多少人口,又還剩下多少人口,目前並沒有比較精確的數據。委員會暫時只能粗略地估計為,約有一億兩千萬左右的東南亞各國居民在此期間死亡。

六、大洋洲

在剛剛過去的八年時間裏,大洋洲又出現了一次血流成河的人種大更替。

一百多年之前,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登陸澳洲,消滅了當地的有色人種原住民,建立起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殖民地,將這片遠離歐洲幾萬公裏的土地,用鮮血和硝煙洗成了白色。時隔百年之後,更加兇殘的日本軍隊從北方登陸澳洲,展開了更加殘忍的血腥屠殺,再一次用鮮血重新把這片土地染成了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