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襄陽恨(第8/9頁)

誰知不過數日,傳來楚軍被困襄陽,陸燦卻猛攻谷城以及江哲正在城中的消息,更有陸燦召集援軍的命令,尚維鈞雖然擔心陸燦戰敗,損傷南楚元氣,卻也欣慰陸燦能夠大義滅親,甚至親自傳書令容淵救援襄陽。容淵以重病不能領軍推辭,再度上書,稱陸燦擁兵自重,無視朝廷,為己身功業,不惜將士性命。

九月六日起,江南流言四起,皆說陸燦孤軍守襄陽,不退也不進,是因為陸燦有意割據江淮稱王,又指陸燦不破谷城,是因為不願得罪大雍皇室,因為一旦陸燦自立,則江淮兩面受敵,所以暗中向楚國侯江哲屈膝,表示和解之意,破長孫冀,取襄陽,不過是掩人耳目,否則為何雍軍遲遲不再攻打襄陽呢?

九月十二日,儀凰堂首座紀霞向尚維鈞呈上得自民間的一首短歌,“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注1)

尚維鈞一見便覺心如寒冰,詩中所指陸王,除了陸燦還能是何人,以軍功揚威,一呼百諾,一令既下,千營一呼,除了陸燦還有何人,細察詩中之意,陸燦竟有稱王之意。他猶自擔心紀霞有心構陷,又令親信暗訪,卻發覺數日之間,無論是江淮、荊襄,還是吳越,長江南北盡是歌聲,就是三歲小兒,也在呀呀學語,唱著“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尚維鈞也是通曉經史之人,自然知道什麽是讖謠,如果不是陸燦有意謀反,怎會傳出這樣的反詩,若非是陸燦這樣的地位權勢,如何能令一首歌謠數日之間傳遍江水。

疑念既起,尚維鈞心中憂急萬分。恰在這時,尚維鈞之子尚承業進言道:“陸燦擁甲兵,據重鎮,往往不請命而自出兵,雖然功高,卻非是純臣,姑且不論他有反意的消息是真是假,朝野民心,知有陸燦,不知有國主,更不用說父親了。若是陸燦振臂一呼,恐怕江南立刻便會易幟,到時候,不止王上身亡國滅,我們尚氏也會煙消雲散。若是襄陽之戰,陸燦大勝而歸,朝廷必然要重重封賞,據聞軍中已有怨言,萬不能像前幾次那樣敷衍過去,可是此人已經位極人臣,身為南楚大將軍,總督江南軍事,爵封一等公爵,若是再要加封,就只能封王了。異姓為王,這是謀反的前兆,縱然陸燦現在沒有反意,天長日久,也難免不會被部將脅裹稱王。為父親計,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除去陸燦和其心腹之後,再安撫他手下的將士,這些將士的親眷都在江右,而且群龍無首,如何反叛,到時候從軍中選一二和陸燦有嫌隙的宿將,讓他們安分守己的防守雍軍即可,父親想必也沒有中原之望,何何必定要倚重那陸燦呢?”

尚維鈞雖然心許,但是依然猶豫不決,正在這時,前方軍報再度傳來,陸燦放棄唾手可得的谷城,回師襄陽,大敗長孫冀,回書求援。尚維鈞聽到這樣的消息,卻是精神一振,若是陸燦在襄陽大勝,自己可能便無法挾制陸燦,如今陸燦急待援軍,自己便可趁機迫使陸燦回軍,沒有襄陽,最多是失去了奪取中原的可能,可是陸燦若是謀反,卻是破家亡國的大事,所以他立刻進宮,請趙隴下旨,令蔡楷為監軍使,以王命阻止江夏大營出兵,更調動容淵至江夏,聲稱等待王命,合兵北上襄陽,卻暗中讓容淵封住江水,不許江夏軍北上。

趙隴雖然已經親政,但是卻沉迷酒色之中,對於國事漠不關心,對於外公主張毫無反對之意,便下了旨意送往襄陽,命陸燦退兵,在他看來,孤軍北上,謀奪中原,實在是一件沒有必要的事情,據有半壁江山,放眼望去,寶殿生輝,室中盡是奇珍異寶,觸手之處,滿是冰肌玉骨,水晶簾下,脂香粉膩,這般福分,終老江南足矣,何必以卵擊石,多生事端。

九月十八日,聖旨到了襄陽,陸燦拒不接旨,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辭拒絕退兵。

陸燦抗旨之事傳到建業,趙隴大怒,他沖齡繼位,雖然從未掌權,但是也無人違逆過他的命令,陸燦對他來說不過是個平常臣子罷了,竟然違背王命,一怒之下,再度頒旨召還陸燦,貴妃紀靈湘故意微辭譏諷,說是陸燦不會遵從旨意,趙隴擔心在愛妃面前失了面子,兩日內接連下了七道退兵詔書。

九月二十五日,第二道詔書到了襄陽,陸燦憤而不受,可是建業依次來了七名欽使,皆是宣旨令陸燦退兵。縱然如此,陸燦本也不願放棄襄陽,可是陸燦雖然決意進取,江夏援軍卻為容淵所阻,江淮軍馬又無法調動,糧將盡,孤立無援,雍軍卻是大軍重整,眼看即日就要進攻襄陽,且將襄陽周邊堅壁清野,不容楚軍因糧於敵。陸燦立在襄陽城頭,臨風而泣道:“大業未成,而中道南渡,從今後再無中原之望。”